炒幣、巨額場外交易成產業鏈,比特幣市場中的暴利和風險

【原文刊登於雷鋒網,蘋果仁授權轉載】

雷鋒網AI金融評論報導,前一段時間,繼輿論大嘩的ICO項目被央行緊急叫停,60家ICO融資發行平台實行清理整治後,監管當局決定關閉中國境內虛擬貨幣的交易所,這涉及“幣行”、“火幣網”和“比特幣中國”等為代表的所有虛擬貨幣與法幣之間的交易所。

這就相安無事了嗎?根據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連日調查,一刀切的監管,同時也滋生出許多難以控制的風險。投資者也一如既往的“勇敢”。

提供一條龍服務,幣友奔走相告:“下海了!”

近日,隨著國內監管當局決定關閉中國境內虛擬貨幣交易所的消息公佈,圈內通過社區、微信等平台傳播的海外炒幣招募與途徑的消息也增長了不少。

據調查,這些海外炒幣行為俗稱為“搬磚”。搬磚是指,利用不同交易平台的價格差距來從中賺取利益,因為這些平台進行的是撮合性交易,每個平台行成的價格存在差異,但經濟規律下,差價慢慢都會被搬平。一般來說,目前“搬磚”多是在價位較低的國內平台購買比特幣,然後到國外價位較高的平台賣出,從中賺取差價,然後提取現金到國外銀行賬戶。

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參與其中的,多數是知識薄弱的投機者。對他們來說,這就不是那麼容易操作了,比如語言障礙、海外賬戶開設、人民幣回流等等。

因此,有需求就有服務,就有生意鏈條。據雷鋒網了解,圈子裡就有一部分人,專門在召集國內玩家進行搬磚,包括會在社群裡不定時發布價位信息、利好消息,以及提供翻牆教程、翻譯服務,國外賬戶設置與提現教程等。除此之外,當然也有交易平台推薦。

以某海外炒幣社群為例,該社群會給投資者推薦亞洲某國的交易平台,因為“該地區監管鬆懈,沒啥審核,辦卡(開設賬戶)容易。”目前該社群正在免費提供上述信息服務,以求聚集更多參與人士。

很明顯,這是鏈條的第一步。該組織者表示,等參與者人流達到一定程度,就會開啟與海外交易平台合作的計劃。這樣一來,未來則能以手上的客流資源,與交易平台合作分成。這些社群,每天不定時發布利好,同時強制入群者分享海報以進行傳播,否則會被請出群。

而這些社群,都只不過屬於後來者。據媒體報導,目前在幣圈內,早已有部分人士形成了這樣合作鏈條。

關平台?巨額的場外交易

國內投資者手上持有比特幣,就有交易的需求,尤其是ICO停止後退回的一筆資產仍然在套中。而現實中,除了“搬磚”,還有一種冒險的虛擬貨幣交易形式——脫離平台的場外虛擬貨幣交易。如果說強制關閉國內比特幣​​交易平台是切斷了“搬磚”的財路,那麼場外交易就更加有恃無恐——因為這是監管看不到的地方——利用比特幣錢包交易,去中心化下無法知道交易地址背後的是誰。

場外交易的形式是,由一個在圈內具有擔保資格的人擔任交易員,負責收幣、出幣,然後從中抽取部分費用,或者是直接收幣轉賣,繼續搬磚。由於場外交易是點對點交易?的形式,投資者只需要通過數字貨幣錢包轉賬。

據雷鋒網調查,在某個一百多人的微信群中,場外交易額度巨大。這其中也許交易頻率不高,但單筆交易數額大,比如,有人放言:高價收BCC 4000個。按照今日BCC 2500元一個左右的價格,4000個BCC總值約1000萬人民幣。

風險潛伏

這些看起來誘人的財路,實質也是存在相當的風險。

業內人士表示,搬磚的行為中,如果轉向速度有保證的情況下,則可搬平;但如果交易擁堵,則相當容易遭受目標市場價格下跌的損失風險。“利差存在的時間是很短暫的。”而且,據媒體報導,“內行人都是用自動交易程序來自動化完成的,肯定比人快。”

除此之外,由於比特幣目前的主要交易用途多用於黑市,如此大額的交易,也存在捲入國際犯罪團伙交易當中的風險。

而在場外交易中,缺乏KYC環節,沒有監管保障。場外交易只需要基於區塊鏈的錢包點對點交易,開設一個錢包賬戶只需要暱稱和登錄密碼,就會生成各自的地址,這些信息背後,無法知道誰是誰。一旦發生糾紛,追究難度極大。

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場外交易脫離監管越來越徹底。業內人士表示,在微信群聊天管制規定出台後,這些投資者以及召集者也開始逐漸減少對微信平台的傳播依賴,大家現在乾脆轉而使用其他即使通訊工具,比如國外的WhatsApp(閱後即焚)等來溝通。

昨日,摩根大通CEO Jamie Dimon在一場投資人會議上說比特幣“不會有好下場”,並預測這場泡沫最終會崩塌。“這種貨幣是行不通的。人們憑空投資一種貨幣,還認為買他的人都非常聰明,這種生意行不通。”他還說,“這是一場騙局”,“比鬱金香騙局還糟糕!”

業內人士評論稱,可見,創新已經給傳統金融帶來足夠的威脅讓其恐慌。誠然,兩者之間存在矛盾,但若無知盲目地衝到一個陣地,被割了也只剩一聲虛​​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