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Netscape/IE對立、Chrome/Firefox反目成仇到今日的百家爭鳴:瀏覽器的春秋戰國與網路演變

資訊四通八達,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常常接觸到網路與瀏覽器;而其實今日網路開放性、通用性與便利性,扛起大包袱的可少不了瀏覽器。今天小編來跟大家說瀏覽器演變的故事,了解今日便利網際網路下的大功臣。

從Netscape/IE對立、Chrome/Firefox反目為仇到今日的百家爭鳴:瀏覽器的春秋戰國與網路演變

本篇將會藉由瀏覽器的歷史流變,對網際網路技術演變進行探討與分析。而談瀏覽器,那我們就要從瀏覽器老祖宗開始說起…

瀏覽器時間演進圖

圖為瀏覽器隨時間的演進圖,由 Google 慶祝 Chrome 3 歲時發表。前往 http://evolutionofweb.appspot.com 即可操作互動動畫,觀看瀏覽器發展時間軸。

瀏覽器與網際網路起源

1990年12月,世界上第一個瀏覽器 WorldWideWeb(後更名為 Nexus)由全球資訊網(www)發明者 Tim Berners-Lee 發佈,實現世界上第一次 HTTP 網際網路通訊。不久後,第一家嘗試利用全球資訊網的公司,網景(Mosaic Netscape)在1994年10月發行第一版網景瀏覽器——Mosaic Netscape 0.9;搭上當時網際網路新潮的網景,發表後短短4個月內幾乎佔去全世界近 75% 的瀏覽器市場。值得注意的是:在當時的網頁瀏覽器多為付費軟體,要購買後才能使用的。網景開發了 JavaScript(初期名為 LiveScript)應用於 Netscape 2.0、制定安全通訊協定(SSL),在今日仍被許多主流瀏覽器採用。

網景想要你把網際網路視為一本百科全書——一本不設限的、圖形豐富的頁面、電子郵件和文件的連結、網路新聞群組和線上購物,而不是一條高速公路。—Netscape Navigator,1995/05

Netscape 圖示

瀏覽器大戰:Netscape 與 Internet Explorer 的對立

爭霸多作業系統平台一直以來是網景的目標之一,更多次嘗試開發能夠讓人透過瀏覽器來存取、修改本機檔案的網路應用;而這目標卻引起微軟關注。網景這理念跨越作業系統界線,被微軟視為 Microsoft Windows 一大威脅。

在 Windows 95 下執行的 Internet Explorer 1.0

隨後,微軟在緊急併購一家技術公司後發布 Internet Explorer 1.0,一開始只作為 Windows 95 中 Microsoft Plus! 附購品,但後來很快地推出多個 Internet Explorer(以下簡稱 IE)後續版本,透過綑綁在 Windows 內讓使用者免費使用;在當時 Netscape 仍是要額外付費的。不同於 Netscape 採用 NCSA Mosaic 作為排版引擎,IE 則是使用 Spyglass Mosaic 版本作為基礎開發。為了爭霸市場,網景與微軟在各自瀏覽器中增加許多新功能來綁住使用者。在這時後沒有明確的網頁開發標準,常常同一網頁,到另一個裝置上開啟就無法正常顯示了。

當時 IE 因為有微軟雄厚資金資源與先進科技人才,在 IE 4.0 開始被使用者認為比 Netscape Communicator 還要穩定;微軟更隨著 Windows NT 發售直接內建 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來綁住開發者市場。這場大亂鬥下,大量網站開發者製造出「IE Only」、「Only Support Netscape」等等只支援某一瀏覽器的網頁:嚴重破壞網頁開發基準平衡。這時一群提倡網頁標準化的聲音悄悄開始發芽。

當時網站開發者會放上「Internet Explorer」的圖示表示網站僅支援 IE
當時網站開發者會在頁面放上「Internet Explorer」圖示,表示此網站僅支援 IE

Netscape末日與開源後浴火重生

網景無法對抗微軟的「免費程式」策略,同時也因過度偏向「增加功能」政策面對越來越多對其產品程式錯誤的批抨,大眾對網景的印象漸趨負面。1998年網景開始 Mozilla 開放原始碼計畫,基於 NPL(網景公眾授權,Netscape Public License)開放 Netscape Communicator 4.0 原始碼並另組開源社群 Mozilla 負責維護;爾後開源社群發現在 Netscape Communicator 上繼續進行開發有高度困難,於是 Mozilla 社群決定放棄原有原始碼,開發出新一代 Geoko 排版引擎,作為新一代開源瀏覽器:「Phoenix」,也就是今日 Firefox 的前身。

Mozilla Phoenix,因為與 BIOS 廠商 Phoenix 商標衝名後一度改為 Firebird,因與另一開源資料庫衝名後改為 Firefox 沿用至今。
Mozilla Phoenix,因為與 BIOS 廠商 Phoenix 商標衝名後一度改為 Firebird,因與另一開源資料庫衝名後改為 Firefox 沿用至今。

Firefox 繼承了 Netscape 精神,站在原有技術上奠定 Geoko 瀏覽器核心後,21世紀初攜帶著最新瀏覽器技術、高速網頁瀏覽體驗與標準化網頁規範,以開源免費瀏覽器身份再次狙擊微軟,剛發佈幾年人氣快速竄升到 30% 市佔率;此舉使微軟不得不重起 IE 開發專案來拯救岌岌可危的 IE 6。而也因此使標準化的網頁規範與開源理念開始受到開發者與市場重視,網路中立性與開放共享內容概念也開始被提倡。

Firefox Logo

Firefox 與 Google Chrome:反目成仇

Firefox 與 Google 多年前曾達成一項瀏覽器技術互相合作協定,Firefox 將預設搜尋引擎設為 Google,Google 每年支付 1 億美元給 Mozilla 社群。Google 參照 Mozilla 瀏覽器核心技術後,經由 Chromium 開源專案建構了自己的 V8 JavaScript 引擎,並內建於 Google Chrome Beta 版釋出。比起 Firefox,使用者注意到 Chrome 已成為更好的瀏覽器方案來代替 IE,脫胎於 KHTML 內核的 V8 引擎基於新興 WebKit 內核開發,透過減少 JavaScript 進行屬性存取時在記憶體動態搜尋、降低由垃圾收集造成的停頓、優化直譯器對於 JavaScript 的即時編譯,也帶來更節能、順暢的網際網路瀏覽體驗;Firefox 慢慢開始失寵。

Chrome LogoV8 JavaScript 引擎

左為 Google Chrome 圖示,右為 V8 引擎圖示。

Chrome 的風行一併帶起了標準化網頁規範風潮,眾多瀏覽器紛紛開始以 HTML5、CSS3 等共通且開放的標準網頁規範規範,作為瀏覽器核心標準;另 WebKit 優勢也進入行動裝置市場,如 Opera、Safari 也使用 WebKit 作為瀏覽器核心基準。此舉大大促進網頁開發標準化的速度。

基於開源專案的百家爭鳴

由於開源專案的興起再加上 Chrome 的風行,Google 作為 Chrome 搖籃的開源專案:Chromium,被大量第三方廠商 fork 原始碼、再製後發行自家瀏覽器,如:QQ瀏覽器、UC瀏覽器等等中國著名瀏覽器,其核心皆來自於 Chromium。Google 打造了屬於自己的瀏覽器生態系統,從 WebKit 中提取 blink 也讓 Chrome 幾乎切斷與 WebKit 的聯繫。

放棄IE夢的微軟:「邊緣」瀏覽器

此時微軟 IE 瀏覽器,在大家口中幾乎成了「瀏覽器下載器」。過多的安全性漏洞與對新技術支援性差等等理由,迫使微軟放棄現有 IE 專案,依據 WebKit 為標準,開發了新的瀏覽器:Microsoft Edge。

Microsoft Edge logo

Microsoft Edge

新的瀏覽器在 Windows 10 內取代前輩 IE 11 成了預設瀏覽器,微軟企圖靠此扳回丟失的瀏覽器市場,也宣告著 IE 時代的終結。

Firefox Quantum:再次超越自己

今年 9月底 Firefox 57 成為 Firefox 公開測試版,搭載全新的 Quantum 核心架構,增進對於多核心平行運算支持、引入 Rust CSS 引擎配合多線程運行、更為省電的多分頁載入行為控制,比起 Google Chrome 更降低了 30% 的記憶體使用量。Mozilla 社群在實際測試後發現比起前版 Firefox 引擎大約擁有 2 倍的效能提升。一直致力於推廣網路自由的 Mozilla 除了原有反網站追蹤與保護用戶隱私資料功能外,現在加上顯著效能提升後,也許有招一日又會搖著大旗,奪回被多次瓜分的瀏覽器市場吧!

總結

看完這篇文章後,是否發現平常每日接觸的瀏覽器,竟然透過網際網路影響我們生活這麼大!趕快分享給你的好朋友讓他們好好認識瀏覽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