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 年底,iMac 啟用了全新的超薄機身,這個設計一直沿用至今
如果我們從2012 年開始算起,iMac 也將近有七八年時間沒有改變設計風格了,期間,iPhone 從 5 進化到 11,iPad 從大黑邊進化到了滿版螢幕,連Mac Pro 都從「垃圾桶」變成了「刨絲器」。
很多觀望的朋友也不理解,就算是再怎麼歷久不衰的設計,也該換一換了吧?
▲ 2020 年8 月初,蘋果更新了 27 吋 iMac。
不過,作為一台放在家中書房,或是辦公室裡的裝置,我對iMac 外觀的容忍度還是會稍高一些。那些真正需要購買它的人,大概也不是衝著設計去的,而是會更看重它對效率帶來的提升。
考慮到蘋果自主研發的晶片將在年底開始準備釋出,本次的新iMac,可能也是 Intel 時代老設計的最後一波產品了。
外觀未變,但新增的奈米紋理玻璃確實好用
既然是老模具重新使用,新款iMac 的外觀就不做詳細介紹了,雖說老設計不醜,但這個粗邊框看久了,確實也讓人提不起興趣。
背部接孔也是如此,依舊是4 個標準USB-A 接孔,兩個 Thunderbolt 3 的USB-C 孔,一個千兆乙太網接口(可選配10Gb),一個UHS-II SDXC 卡插槽,以及一個3.5 mm 耳機孔。
▲ iMac Pro 會比 27 吋iMac 多兩個 Thunderbolt 3 接孔
當然,細節變化還是有的。這次iMac 螢幕就支援了原彩顯示技術,可以自動根據環境調整色溫,提供更舒適的瀏覽體驗。它的主要作用還是護眼,但就我所知,有人也不喜歡原彩顯示的「偏暖」色調。
另一個我比較喜歡的升級點,則是Nano-texture 奈米紋理玻璃面板(選配),它能夠在不影響畫質和對比度的情況下,大幅減少iMac 螢幕的反光現象。
▲奈米紋理玻璃和普通螢幕對比,反光現像大幅減少。圖片來自:Logkazu
這也是蘋果第一次在iMac 產品線上引入奈米紋理玻璃,在這之前,你只有在蘋果最頂級的螢幕Pro Display XDR 上,才能享受到類似的技術。
觸感上,奈米紋理玻璃的螢幕有點類似貼了霧化保護貼的手機螢幕,但它並不是塗層,而是奈米級的蝕刻工藝,可以達成光線發散的效果。
▲ 奈米紋理玻璃為蝕刻工藝,並不會影響螢幕的色彩和可視角度
老實說,像iMac 這種大螢幕一體成型機,只要你把它放在靠窗位,或是在光源較複雜的環境下,就很容易在螢幕留下一個個白色光點,以及燈管的倒影,有時候就不得不來回調整螢幕角度,避開光源。
▲ 兩台機器都正對著落地窗,均為最高亮度,可以感受下奈米紋理玻璃的防眩光效果
但加上奈米紋理玻璃後,不管是你正視,還是其它角度的斜視,都不會再看到鏡面反射的情況,不僅工作輕鬆多了,還大幅提升了整塊螢幕的沉浸感,可以說是非常貼心的設計了。
▲ 需要注意,蘋果官方不建議使用第三方清潔布來擦拭奈米紋理玻璃,僅推薦使用附贈的拋光布
未來,等奈米紋理玻璃的成本進一步降下來,說不定蘋果也會將類似的技術引入到MacBook 等其它電腦上。
整合T2 晶片,全系列標配固態硬碟
新iMac 的規格基本上都是正常升級,包括5K 解析度的P3 螢幕,第10 代 Intel Core處理器,新一代Radeon Pro 5000 系列顯卡等,共分為高中低三個規格檔次,也保留了RAM的DIY 升級彈性。
▲新款iMac仍然允許用戶自行更換、升級RAM。圖片來自:9to5mac
這次我們上手的27 吋iMac 搭載了十核心i9-10910 處理器,16GB 顯卡的Radeon Pro 5700XT ,32GB DDR4 RAM,以及1TB 固態硬碟。
這裡還是拿幾個常用軟體跑一遍測試數據。對比去年的i9 頂配版,新款iMac 在CPU 部分並沒有明顯變化,差距主要在多核心部分,畢竟是8 核變10 核,還是帶來了約20% 左右的提升。
▲ Radeon Pro 5000 系GPU 為Mac 專用,頂配iMac 的顯卡為Radeon Pro 5700 XT,擁有16GB 的顯存,而市售的RX 5700 XT 最高也僅為8GB
GPU 方面的升級就挺可觀了,新款iMac 在Unigine Heaven 的預設模式下,分數上漲了約55%,平均幀率也從68fps 提升至107fps。
按照蘋果官方提供的數據,今年新款iMac 在Maxon Cinema 4D 渲染、Unity Editor 場景上,都有提升了50-55% 左右的速度,主要也是受益於全新的 Radeon Pro 5000 系GPU。
速度更快,運行專業軟體更省時間,這基本上也是每年新iMac 的主軸。
▲ 換用固態硬碟後,iMac 的讀寫速率有了顯著的提升
另外這次iMac 終於趕上時代,拋棄了過時的Fusion 混合硬碟,全系列標配 SSD,極大改善了系統的讀寫性能,用戶購買時也可以少一些糾結。
從 BlackMagic Disk 的測試中也能看到,改用1TB SSD後,新款iMac 的平均寫入速度會比1TB 混合硬碟高出三倍左右,而讀取速度也有約兩倍的提升。
▲ 入門款僅標配256GB SSD
唯一的問題在於容量,這次入門款iMac 僅配備256GB 的SSD,速度是快了,但空間比之前1TB 混合硬碟要低不少。如果你不想加錢,只能靠外接硬碟來解決。
還有WiFi 部分,新款iMac 仍舊是802.11ac,不支援WiFi 6 有些可惜,藍牙規格則從4.2 升級到5.0。
另外,新iMac 還支援和16 吋MacBook Pro 類似的錄音室級三麥克風陣列,主要提升的是視訊通話、聲音內容錄製和播放的品質。
▲ T2 晶片已經不止是一顆安全晶片了
還有一個重要改變是T2 晶片的導入,也意味著,這顆由蘋果自主研發的安全晶片,已經配備在全系列的Mac上了。
很多人會以為,Mac 上的T 系晶片只是跟安全有關,比如說它內建的AES 加密引擎,可以保護SSD 硬碟數據不被盜用,而隔離區的設計則可以防止流氓軟體盜用鏡頭、麥克風。
▲ T2 晶片可以提供HEVC 視訊加速功能
然而,從權限管理來看,如今T2晶片在Mac中的地位並不比CPU/GPU低,至於集成的ISP控制器,對於iMac的視訊音訊體驗,甚至是HEVC視訊轉碼工作也會帶來不少好處。
▲ iMac 的鏡頭,一旦被調用就會亮燈,所以不必特意遮擋
首先是鏡頭部分,這次新iMac 將前置FaceTime 鏡頭升級為1080p 等級(前代還是720p),清晰度大幅提升的同時,還支援視訊聊天時的曝光、白平衡優化,主要就是T2 晶片的功勞。
假如你經常要開視訊會議,iMac 這顆自帶的鏡頭肯定是夠用的了,當然,我個人會更想擁有一個類似Face ID 的人臉辨識驗證機制,而不是每次都得敲鍵盤輸密碼。
▲ 新款iMac 支援「嘿,Siri」呼叫
其次,T2 晶片內建的音頻控制器,可以令iMac 的揚聲器獲得更好的均衡度和保真度,還有「嘿,Siri」的語音喚醒功能。
某種程度上說,T2 晶片算是蘋果放棄 Intel 陣營,改用定制處理器所做的一次提前「練兵」。它早已經從最初的安全防護,發展成類似於M 系的「協處理器」定位,一步步將許多關鍵權限都收歸到蘋果自己手中。
可以預見的是,等未來Mac 搭載了自家處理器後,T 系列晶片肯定還會與CPU、GPU 產生更深度的聯動,許多我們在iPhone、iPad 上看到的功能,應該也會在那個時候實現。
現在買?還是繼續等等?
總體來看,今年的27 吋新款iMac 更像是Pro 產品線的一次技術下移。畢竟,原本存在於iMac Pro 上的T2 晶片、1080p 鏡頭,或是只存在於Pro Display XDR 上的奈米紋理玻璃,現在都移植到iMac 上。
更別說麥克風陣列、原彩顯示等技術,甚至連iMac Pro 自己都嫉妒。
不過,對於想要在今年入手任何一台新Mac 的用戶來說,有一個問題,是無論如何都避不開的:
「我是等蘋果定制晶片的Mac?現在買一台 Intel 晶片的Mac?」
但在我看來,至少對27 吋iMac 來說,今年有更換需求的朋友,仍然可以放心、大膽地入手。
原因有兩點。
其一,考慮到ARM 架構更注重性能、功耗上的平衡,目前會更適合用在13 吋MacBook Pro,或是MacBook Air 等輕薄本產品上,而非iMac 這類高性能設備。
這既是風險較低的嘗試,也是對專業用戶的負責。
其二,一台iMac 的更新周期大概在1-2 年左右,正好蘋果也說了,轉移架構需要花兩年時間過渡,這意味著,如果你想買到一款夠成熟、軟硬體整合度較好的「蘋果晶片iMac」,至少也得等到2022 年以後。
▲設計師Daniel Bautista製作的「滿版螢幕iMac」概念圖,支援Face ID,底座還能無線充電。圖片來自:Daniel Bautista
在架構轉移的過程中,說不定我們確實能看到一台採用了「蘋果芯」,用上超窄邊框、全新模具的下一代iMac,但你並無法保證這台ARM 版iMac,能夠在軟體相容、穩定性上,做得比 Intel 版的更好。
我其實挺認同 YouTuber Dave Lee 對新iMac的評價:
「對於創作者而言,不要去等待一個可能會變得更好的設備,只需入手現在就能買得到的工具,然後去創造當下的內容就好。」
總之,如果你的工作流相對固定,且平時要用到render、3D 建模等大批專業軟體, Intel 晶片的iMac 仍然是現階段最穩妥的選擇,堅持個兩三年也沒什麼壓力。
而如果你只是純家庭用戶,只有上網和輕度辦公的需要,等一等未來可能會更新的21.5 吋款(說不定就是第一台ARM 版iMac 了),或是買個Mac mini 再外接螢幕,都是更理性、更合適的選擇。
希望我們能儘早看到滿版螢幕iMac 的到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