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ICO,一場由技術精英引發的致富幻象


文章來源:雲鋒金融微信公眾號(majikwealth)
原文標題:失控的ICO,一場技術精英引發的致富幻象,蘋果仁授權轉載

認識ICO這個詞其實還沒多久。

前段時間見一個區塊鏈技術公司的中國區老總,他興奮地拿出一份BP,說是要創業。

拿過來一看,上面寫著《ICO線上交流社區項目》。

一瞬間以為他大概是寫錯了,應該是IPO吧。然而很快發現,是我孤陋寡聞了。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s,網上的翻譯有的叫首次公開發售數字代幣融資,有的就叫首次公開售幣。

這概念紅的太快,甚至還沒來得及有一個統一的中文名。

也可能只是因為沒有人care它究竟該叫什麼名字。

當年為了弄清楚什麼是比特幣和區塊鏈,資訊專業出身的筆者也費了好一番功夫。可這次,朋友剛解釋了幾句ICO,在金融圈待過的人都會恍然大悟——

這不過是融資方式的一個變種,而且在發行的道路上,沒有嚴酷的發審委,沒有任何的審計報告,所謂的項目說明書可能還不如一個尋找天使輪投資的BP來的可靠。

所謂ICO,就是投資者使用比特幣等現成的虛擬數字貨幣,去換取ICO項目發行的新代幣。因為新幣種擁有者少、價格波動大,在交易所的賣出價格很可能比發行價高得多。 而ICO項目發起方利用融來的傳統數字貨幣,在交易所換回人民幣等法定貨幣,再投入到指定的技術項目中。

資料來源:雲鋒金融整理

但和民間集資用年化收益率來吸引投資者的“小家子氣”不同,ICO搭配的是更刺激的一夜暴富的故事。

比特幣今年漲了250%,多嗎?不,還是太慢了——

以太坊背後的加密貨幣ETH在今年上半年翻了41倍,英國區塊鏈公司Stratis在2016年8月進行的ICO,不到一年時間從100萬美元市值上漲至10億美元,翻了100倍。

根據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對七百餘種虛擬貨幣的監控,今年上半年有超過一半的幣種漲了10倍以上。

2017年上半年七百餘種虛擬貨幣市值漲幅

資料來源: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

難怪ICO市場在幾個月裡迅速走向瘋狂。

被譽為中國“比特幣首富”的李笑來,用五天完成了名為EOS區塊鏈項目的ICO,成功募資1.85億美金。而他7月份最新主持的PressOne項目,連白皮書(類似IPO的招股說明書)都沒有,卻只用了4個小時,就吸引了1.4萬人參與,融資近25億台幣。

至於像馬勒戈幣這種看起來像是愚人節笑話的項目,卻在現實中真實存在。不但得到了李笑來和薛蠻子等名人的站台,更成功通過ICO募集超過7500萬台幣。



除了荒謬,還有別的詞能形容嗎?

備註:馬勒戈幣相關信息來自官網mlgb.co.in和薛蠻子微博,目前該官網訊息已下線。

微博截圖如下:

 

比特幣這樣的數字貨幣,本是屬於工程師的浪漫,甚至是網路時代的烏托邦。

它性感——運用分佈式記賬區塊鏈技術,重新定義了貨幣的內涵和外延,更大程度給貨幣的使用者賦權,代表了貨幣體系的未來。

神秘——迄今並未露面的創始人中本聰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團隊?目前擁有比特幣最多的是誰?進行交易的對手方究竟如何辨認?這些都被隱藏在1和0組成的代碼世界中,無從知曉。

稀缺——總量有限,不受人為控制,不會被濫發,機器的精準和克制被體現的淋漓盡致。

然而就像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自己說的,“比特幣系統仍是一個萌芽,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只會毀了它”。

先進的技術,就如同古往今來無數次吹起的商品泡沫一樣,若被人性的貪婪和慾望所利用,最終只會是一地雞毛。

將虛擬貨幣和郁金香泡沫相提並論的人有很多,最新的一個是《投資最重要的事》的作者,橡樹資本創始人霍華德馬克斯。

而他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這些貨幣並不真切存在。

其實竊以為,光是這個理由還不足夠。

貨幣本身就是依附於國家信用而產生的交換憑證,如果將互聯網技術看作是一種新型的信用體系,為何不能由它背書而產生新的貨幣種類呢?

比起存不存在,更關鍵的應該是貨幣的發行量—— 一種信用憑證究竟值不值錢,值多少錢,長期來看一定和它的供應量成反比

鬱金香泡沫的最終破裂,來自於土耳其源源不斷運來的鬱金香種子,而比特幣的喪鐘,恰恰是ICO敲響的

比特幣最吸引人的地方,莫過於2200萬規模的終極限定,但當以太幣、瑞波幣、萊波幣一個一個誕生,甚至現在已經有近千種的虛擬貨幣之後,稀缺性,又從何談起?

一個充斥著ICO的數字貨幣體系,就像是貨幣發行失控的委內瑞拉,最終的結果,只可能是一貶千里。

那為什麼今年以來數字貨幣的價值非但沒跌,反而迎來了主升段呢?

拿鬱金香泡沫作為對比,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第一層特徵:貧富差距導致的致富渴望

鬱金香泡沫產生於17世紀的荷蘭。那時,荷蘭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強國,有“海上馬車夫”的稱號。和那些霸占了航海貿易權的富貴階層相比,中產乃至底層民眾缺乏獲取財富的途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貧富差距快速拉開。

而一顆到手就能翻幾倍的鬱金香球莖,如同七八十年代在長春走過一條街賣價能漲好幾次的君子蘭,恰如其分的滿足了他們的致富幻想。

現在的中國也處於類似的情境下。國富民強經濟增長,無法掩蓋貧富差距一步步拉大的事實。可除了坐擁股權和房產的富豪階層,其他人都對現實無能為力。

對財富的渴求,從未如此強烈。

所以就像財新報導的那樣,ICO項目的小型線下見面會,台上的外國CEO用英文講解,台下的觀眾大多是20-35歲的男性,且看上去並不需要同聲傳譯。

他們是新一代的精英階層,但還不夠精英。

ICO滿足了他們試圖用知識換取金錢的想法,而且,看起來速度會比努力工作來的要快很多。

 

第二層特徵:有著技術和知識偽裝的泡沫

即便是在泡沫巔峰期,也並不是什麼鬱金香都能賣出天價。那些昂貴的球莖,來自於園藝家精心培育的特殊品種——由於某些花葉病毒感染產生的異變,使其可以開出無比鮮豔的花。

所以鬱金香泡沫的核心圈也並非是任何人都可以參與的,必須擁有足夠的園藝知識和辨別技巧,才能找到真正值錢的球莖。

ICO也是一樣。

大爺大媽被排斥在這場狂歡之外,是因為他們根本摸不進門。知識層次相對高、原本應當對投資騙局更加警惕的年輕人成為主力,是因為他們是真的相信這些ICO項目宣稱的技術願景。

他們甚至認為,自己是因為擁有常人不具備的技術敏感度,才找到了這些可以助力自己實現財富自由的項目。

“為商用分佈式應用設計的一款區塊鏈操作系統” ——EOS項目白皮書,募資2億美元 “一個通用且能夠自我進化的加密數字賬本” ——Tezos項目白皮書,募資2.3億美元 “一款用於與運行在以太坊網絡上的去中心化應用進行交互的移動應用” ——Status項目白皮書,募資2.7億美元

 

第三層特徵:推波助瀾的金融體系

鬱金香泡沫還有一個重要的“副產品”,就是期貨市場。荷蘭發達的商業系統為這場泡沫創造了一種更先進的槓桿工具——鬱金香的期貨合同。通過買賣這種合同,人們可以無需接觸到鬱金香本身就反復交易,市場的流通速度驟然加快,也使泡沫快速走到了高潮。

ICO依賴的金融系統顯然更加先進和精密。

發達的線上交易體系,已經逐漸成熟的比特幣和以太坊貨幣支付系統,和更便捷的信息共享平台,甚至現在許多ICO項目還會通過私募方式的Pre-ICO進行前期融資。

現代金融體系的精華嫁接到這個泡沫上,讓其更加枝繁葉茂。

最後

無論ICO是真的涉嫌非法集資,還是技術專家眼中未來的發展趨勢,現在它已徹底失控是不爭的事實。

2017年3月-6月,國內ICO融資金額和參與人次,資料來源: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

這也是為什麼,在ICO項目的研討會上,儘管場內關於區塊鏈的技術討論熱火朝天,但出了會場,技術精英關心的主題也只有一個——

你,賺錢了嗎?

“我能計算出天體運行的軌跡,卻難以計算出人類的瘋狂。” ——牛頓

免責聲明:
本文由雲鋒金融集團有限公司授權發佈於本平台,不構成具體投資建議。敬請投資者註意,投資涉及風險。
原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