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經營] 你是內容的生產者,還是搬運工?


很多人看到我經營網站,總想著自己也要弄一個,於是便來找我諮詢;第一個問題通常就是:「我不知道要寫什麼,為什麼你可以這麼多產?」

蘋果仁一天大概都有3~5篇的文章量,最低也至少維持一天一篇。要如何達到這樣的多產,答案就是要先定義你的網站或部落格,到底要做的是「生產者」或是「搬運工」的角色。

首先先定義「生產者」與「搬運工」;生產者很好理解,你要有自己的洞見、自己的觀察,把這些心得跟想法彙整成文字輸出,這就是生產者的工作,舉凡專欄、心得、研究報告都是生產者的一種,大家看的不是資訊的內容,是你的內容。至於搬運工,是把已有的資訊消化,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以節省網友的時間,像是 iPhone X 懶人包、iOS十大變革整理、新聞等等,都是搬運工的工作。

 

內容的生產者

要有自己的洞見何其困難,光是要針對一件事情評論就已經不容易了,還要是網友買單,願意轉發的心得分享,那更是難上加難;本站的「你不懂的內容農場」、「爆料公社營收估算報告」、以及本篇文章都屬此類,這類型文章要有長時間對特定議題的觀察,加上自己的心得才能產出,可以被歸類為內容生產的上乘之作。基本上一個月能有一篇就已經相當不容易,不僅產出不易,要爆紅也很困難。

另一個層次比較簡單,就是針對自己平常就有接觸的領域提供心得。像是「MacBook Pro Touch Bar 心得」、「我每年換Mac,花的還更少」等文,甚至是產品的開箱心得等等,把自己常用的 App、在別的網站看到的文章寫成心得分享也是一種方式。雖然產出不難,但要吸引人也同樣不容易,由於現在人人都可以在論壇或部落格上分享自己的看法,門檻相當低,所以這類文章大量充斥著網路,網友不見得會特別對你的心得買單。

況且,這樣同樣會遇到產出困難的問題;再怎麼說,即使能夠靠著這類「純原生」內容連續發個一百篇,在每天一篇文章的前提下也是三個月就消耗殆盡了,從此進入「沒梗好寫」的狀態。

 

內容的搬運工

所謂搬運工,就是把網路上的資料整理一遍再產出。一定門檻的難度,但基本上跨越了這個門檻之後,文章就可以像現在這樣源源不絕。舉例來說,iOS 11 一口氣推出了十幾個新功能,把每一個功能寫一遍、用簡單的方法述敘一次情境,這樣就是一篇文章。文章內容沒有太多自己的洞見(也不必有),就是個教學文而已。這樣,就是把 iOS 的內容搬運到自己的網站上。

又或者,網路上充斥著日本的各個景點,你花時間整理了「一日遊推薦」、「十日遊推薦」、「初訪推薦」、「深度旅遊推薦」等等,本質上只是幫大家整理了資料,把別人的內容搬運過來,但由於省了大家的時間,因此這樣的文章同樣非常有價值。

再更次之,像是蘋果又流出了什麼新消息、某某公司又出了什麼新政策影響了誰,這類型新聞報導也是搬運內容,誰來寫都一樣,網友也不會在意是誰寫的,因為他們的目的是取得資訊,而非了解你的看法。

 

 

被誤認為是搬運工的生產者

有個狀況非常冤枉。過去我曾整理了許多 workflow 的腳本介紹,這些腳本當然不是我自己寫的,我確實是四處搜集過後把他們整理介紹出來,乍看之下做的是搬運工的工作。但其實裡面有一些是我花了時間重新製作,修改為功能更完整版本才發文介紹的,是本站獨有。在這過程中要刪去大量沒用的,或是有用但功能受限的 workflow,不可謂不辛苦。但即使我把功能強化為 2.0 版,卻有網友發現別的論壇已經介紹過 1.0 版本(寫法甚至不同,只是結果類似而已),這名不知道在憤怒什麼勁的網友跑來粉絲專頁罵我抄襲,更別提 workflow 本質上還是開源的呢。

 

生產難、搬運辛苦

生產出驚艷四方的心得很難;搬運內容簡單,但要每天消化大量資訊再產出也很辛苦,所幸,每一種工作都有其相對應的報酬。生產出來的原生文章可以建立影響力、每天搬運的內容可以建立流量(這也呼應到前一篇文章:[網站經營] 流量與影響力)。

像是李柏鋒的擴大機裡面都是生產者的內容,因此大家對於這個作者有一定的認識,影響力十足;而免費網路資源社群整理大量有價值的資料,節省了大家尋找資源的時間,也同樣非常重要。介於兩者之間的,還有電腦玩物、還有仍在朝這方向努力的本站都是。對於想要經營網站,但卻對如何產出內容毫無頭緒的朋友,可以試著朝「生產」及「搬運」兩個方向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