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愛范兒授權轉載
拿到實物前,我一度擔心 Apple Watch Ultra 會不會讓女生的手臂不堪負荷。
事實是,它的確大,但比我想象中輕太多了。
49mm 在智慧型手錶中算「極限大」的尺寸。
表圈外側幾乎與我的手臂兩側一樣寬,但戴起來並不突兀,反而還有點機能風。
更大的尺寸,客觀上補齊了 Apple Watch 的續航,也提升了戶外場景的操控性。
就以最明顯改變的「螢幕顯示」效果來說,錶面上自定義的複雜功能可以看得更清晰。再加上 2,000 尼特的螢幕,這個亮度在戶外看手錶和運動資訊毫無壓力。
Apple Watch Ultra 增大的數位錶冠與 Dock 鍵,給戶外操作帶來了更多的便利。
在此之前,我們佩戴的 Apple Watch 風格簡約,兩個按鍵加觸控螢幕的互動雖然說足以使用,但如果用在戶外徒步、潛水運動的場景中,好像有有點不太夠。
在戶外運動進行中,更依賴的是實體操作。
因為戴著手套或是在浮動的水面時,觸控操作都存在容易誤觸的情況。主流戶外手錶為了解決這樣的困擾,在錶側多半設計了 4、5 個實體按鍵,並且各個突出,方便按壓。
Apple Watch Ultra 的數位錶冠很粗獷,戴手套也能轉動。Dock 鍵增大面積,加上向外突出的設計更方便按壓。
而自定義按鍵,是讓極限運動擺脫觸控螢幕操作的最大改變。
休假期間我需要連續徒步五天,所以把 Apple Watch Ultra 的自定義按鍵設定成了「體能訓練」。每日出發前,只要按下便開始記錄,中途要暫停或繼續,則是同時按下自定義鍵與 Dock 鍵即可。
只有在徒步完成那一刻,才會用到 Apple Watch Ultra 觸控螢幕來結束運動。
三個實體按鍵對於 Apple Watch Ultra 來說緊湊夠用,但以徒步中體驗的來說,對於這顆自定義鍵的開發,我覺得還是有點不夠極致。
比如當我長按自定義按鍵後,不會打開其他功能,而是出現了像長按 Dock 鍵一樣的關機介面。這也導致徒步中,需要用指南針、血氧等其他 App,卻因為實體按鍵不足而無法切換,依然要依靠 Apple Watch Ultra 的觸控螢幕來操作。
照理說,Apple Watch Ultra 擁有更大的螢幕,看到的資訊也會更清晰。
但實際徒步體驗下來,我覺得「看」反而是其次,「聽」更重要。
尤其在 4,500 公尺以上海拔衝頂的階段,我每走 10 步心率就從 120 跳到 153,雖然還有力氣抬腕,但根本沒心思在 Apple Watch Ultra 上慢慢看時間、看配速這些訊息。
這時候,每公里的自動語音播報就像天降甘霖一般!
比 Apple Watch Series 系列大了 40% 的音量聽起來很清晰,以至於同行的夥伴戴著 Apple Watch Series 5 ,卻跟我說「你這錶不是 Apple Watch 吧!」的疑問。
在她的印象中,在山野戶外要聽手錶播報音,無一例外都要抬起手腕。
但是在 Apple Watch Ultra 上,走路自然垂手的姿勢,就能聽到清亮的語音從 Apple Watch Ultra 傳來。
如果實在要挑剔這麼大的 Apple Watch Ultra 有什麼不好,目前我能明顯受到的,是從 Apple Watch Ultra 換回 40mm Apple Watch 的那一刻,就像從 iPad Pro 打字換到用 iPhone 4S 打字。
特別是手指去案密碼數字的瞬間,小得不習慣,非常不習慣。
還有個細節的問題是,Apple Watch Ultra 向上轉動機械表冠時經常會夾到我的汗毛。無辜被拔毛幾次,感覺是有一點不爽的。
極限真的是 Ultra 的本質
徒步中,我詢問了幾位戴著智慧型手錶的夥伴,他們會在手錶上看些什麼?
大家最在意的主要有幾樣事情:路線、海拔、心率,還有使用頻率不高但不可缺少的血氧濃度。
先來看路線。
在Garmin、Suunto 的部分戶外手錶中有預載路線,Apple Watch Ultra 則可以通過第三方 App 《outdooractive》、《Wikiloc》 來匯入路線。當然,我這次徒步的這座山,直接用第三方 App 中分享的路線導航即可。而我跟著當地嚮導入山,更無導航需求。
徒步穿越的 5 天,主要利用 Apple Watch Ultra 來記錄路線,以備不時之需還回溯導航了一次。
Apple Watch Ultra 的 GPS 系統升級了雙頻 GPS,在低海拔的原始密林、高海拔的無人區都能有快且準確的定位。
Apple Watch Ultra 在體能訓練 App 中的地圖放大比例有限,難以看清路線的精細程度。但《Wikiloc》的路線地圖可以放大至 1:10,定位軌跡上能看到我在休息點亂竄的路徑。
回溯路線功能在大霧中順利帶我回到營地
Apple Watch Ultra 定位的準確性我這裡沒有詳細的資料來測試,可佐證的場景是在衝頂 5,200km 的埡口,當時下山的路上遇到下雨、起了濃霧,能見度只有 10 米左右。最終返回營地的三分之一路線,我便是跟著 Apple Watch Ultra 指南針的回溯路線返回的。
回溯路線是基於 GPS 的記錄來創建。
在進山失去信號的那一刻,Apple Watch Ultra 就會自動開啓了回溯路線。所以當我在半山腰打開回溯時, 顯示了進山以來走過的所有路途。
循跡返回時,只需要跟著當前定位以及指針的方向就能原路走回。
同時預防迷路,我在徒步過程中也標記了多個航點,把休息點、埡口、水源、營地等重要的位置留下標記。萬一山中有突發狀況,也能跟著航點指向回到上一個營地或是安全地點。
海拔和心率,在徒步進行中、完成後都有記錄可瀏覽
徒步進行中我會根據這兩項數值來調整步幅節奏。結束後相關的爬升、階段心率也會當作今日徒步難度的一項參考值,再由此來決定明天要繼續衝,還是慢慢來。
另外關於海拔的準確性,當地嚮導說「按以往經驗,智慧型手錶顯示的海拔與實際高度大約有 100 公尺的誤差」。我在兩處立牌實測後,Apple Watch Ultra 的海拔誤差在 10 公尺以內,精准度是相當高了。
最後一項血氧飽和度,在衝埡口的最後階段測過兩次。
上氣不接下氣的時,Apple Watch Ultra 測得血氧在 90% 的安全值內。一來給自己吃個定心丸,身體還能吃得消;二來做個自我提醒,接下來別著急慢點爬。
以上幾樣徒步用到的功能,在 Apple Watch Series 系列上也能體驗到。
除了 GPS 可能存在準確度、定位速度的些許區別,其他沒有什麼太大的異狀。而接下來的幾個「極限」場景,才是 Apple Watch Ultra 在戶外運動里獨有的極限性能。
露營夜間低溫也不影響使用
徒步期間需要夜宿帳篷,環境溫度在 0 到 -8°C 之間。
我不習慣在夜間佩戴手錶睡覺,所以把 Apple Watch Ultra 放在帳篷角的收納袋中,三個露營的夜晚我從沒擔心露水受潮、低溫關機這些問題。
泥水浸泡抗污防水
徒步首日在泥路上摔了一跤,Apple Watch Ultra 啟動了跌倒偵測的同時邊緣覆蓋了一層泥巴,我在水中簡單沖洗後,兩側孔內也沒有污泥殘留。
除了錶帶飽經風霜蒙了一層灰色外,從螢幕到錶的側面,這只 Apple Watch Ultra 依然看起來全新無瑕。
救援警笛聲音夠響亮
徒步都會攜帶一些應急裝備,例如頭燈、雨衣、保溫毯,還有跟警笛同作用的口哨等。Apple Watch Ultra 上的警笛相當於口哨呼救的 Plan B。
打開警笛預警,聲音尖亮刺耳。
在小腿高的灌木叢裡,能聽到 Apple Watch Ultra 警報聲的範圍有 120 公尺以上。如果是杉樹茂密的山林,可辨識的距離需要視附近有無水流而定。無水流的山林中,辨識度在 100 公尺左右。水流聲大的溪水附近,能清晰辨識的範圍在 40 公尺左右。
日常使用 30 小時,連續使用還是得一天一充
先說結論,Apple Watch Ultra 的續航時長在 30 小時以上,不過是在日常使用的情況下。如果要持續記錄 5 小時以上的運動,還是得一天一充。
在假期之前戴著 Apple Watch Ultra 做過一次通勤測試,第一天早上 9:24 戴上手錶,期間使用手錶記錄跑步 1 小時,直到第二天下午 18:04 手錶提醒電量剩餘 10%。
戶外場景下,我用了兩種測試方式:
開啓 Apple Watch Ultra 永遠顯示功能,早上 10 點開始記錄了 6 小時的徒步運動,同時開啓了第三方 App 的路線追蹤。這期間還使用過血氧濃度、多次透過 Apple Watch Ultra 連動拍照。16:05 抵達營地結束記錄時,電量剩餘 37%。
關閉全天候顯示,持續記錄了 9 小時徒步行程。期間播放了 40 分鐘的音樂,透過 Apple Watch Ultra 連動拍照約 30 分鐘,下山後的電量剩餘 10%。
當然,Apple Watch Ultra 還有延長續航的低耗電模式,在充電資源緊缺的徒步中意外好用。每次結束徒步記錄後,我會將手錶進入低耗電模式,心率、血氧、永遠顯示等耗電項都會同時被關閉,在戶外幫我節省不少電量。
平衡是它最大的魅力
當我問到一同徒步的朋友,對 Apple Watch Ultra 的印象如何?
他們多半印象都停留在「它能夠當一只潛水電腦錶」。在我的徒步登山體驗中,足以證明 Apple Watch Ultra 是一只可以克服極端環境,記錄徒步登山,以及做到救援功能的戶外智慧手錶。
一群玩徒步的人,對它的印象卻是海洋場景?
從 Apple Watch Ultra 錶帶分類上, Apple 給它建立了三個主要場景:高山、越野以及海洋。跟同行的朋友聊過後才得知,之所以忽略「高山與越野」是因為:
- 對比抗摔耐撞、適應極端溫度的功能點,水下 40 公尺深度的改變更吸引目光。
- 發表會上蘋果對潛水做了更詳細的介紹,並且推出了專門的 App 來支援這項運動。
而高山與越野的場景中,徒步、登山、越野跑等運動沒有另配 App 的必要,提升自然都落在了 GPS 定位快速、揚聲器聲音洪亮、按鍵操作方便、救援警笛等細節上。
但就像「跑步」運動即將更新的跑道識別、步幅分析功能一樣,高山、越野場景也需要更精細的記錄。
例如判斷難度的上下坡分析、最高海拔在體能訓練的記錄中沒有展現,以及語音播報中,忽略了當前海拔的重要資訊。
另外無論徒步、登山還是越野跑, GPX 路線匯入是一項「有比沒有好」甚至能救命的功能。如上提及,雖然 Apple Watch Ultra 支援用第三方 App 匯入路線,但也會導致多開一個 App,手錶耗電量增加的問題。
何況需要匯入路線的運動,耗時都偏長。電量在 Apple Watch 上是非常寶貴的資源,能省則省。
在光線昏暗的山野森林,「日出日落時間」是一項非常必要的功能。
由於徒步全程幾乎無訊號,Apple Watch Ultra 無法透過網路顯示日出日落時間,要拍攝日出只能憑感覺預估起床時間,安排拍攝的機位。
以上我提及的不足,似乎讓 Apple Watch Ultra 看起來有諸多不完美,但也不妨礙我對 Apple Watch Ultra 的肯定。
因為它是唯一做到極限運動和智慧生活皆有,並且兩者都好用的手錶。
我以往接觸過不少戶外極限場景的智慧手錶,比如三星 Galaxy Watch5 Pro、WATCH GT 3 Pro 陶瓷款。前者有預裝地圖、GPX 路線匯入,後者把自由潛水運動融入了智慧手錶中。
這些都是讓人驚喜的功能,可惜使用的戶外場景有限。要上山或是下海,只能二者選其一。
而專於戶外的手錶,家中有一只 Garmin 945 用於越野跑、徒步記錄,另有一塊潛水錶用於自由潛水練習。但脫離戶外回歸日常生活,它們的功能與「智慧」幾乎無關,自然從未出現在我的手腕上。
手上的這支 Apple Watch Ultra 則平衡了以上所有。
於戶外,重新設計的麥克風、揚聲器、深度計等等,為上山下海堆砌了足夠的硬體基礎。
換回日常,與 iPhone 順暢的連動、管理生活的事項都非常好用。我依然可以抬腕看每日行程、呼叫 Siri 倒數計時、用 Apple Watch Ultra 尋找我的 iPhone。
總之,我不再需要為滿足某一場景而專門選一支手錶。
什麼人需要 Apple Watch Ultra?
徒步中我留意到同行夥伴們的腕上裝備,有Garmin、Suunto 這類戶外手錶。也有人用著 Apple Watch S 系列、小米手環或是其他智慧型手錶來這裡徒步五天。
而習慣了戴智慧手錶 / 手環的他們,大多都屬於「雖然菜但是愛玩」的愛好者。
為此專買一支戶外手錶給自己好像有點奢侈,畢竟使用頻率並不高。但戴著智慧手錶玩戶外活動,還是可以將就著用。
但是對於他們,Apple Watch Ultra 會是一個突出的選擇。
同行的其中一位夥伴對此深有感觸,他認為 Apple Watch Ultra 反倒是個省錢包的選擇。
他的徒步頻率不高,偶爾玩水肺潛水。雖然沒想過為徒步配一支手錶,但之前他一直在糾結入手一支潛水錶。但考量到價格、只局限在潛水的功能,反而讓他顧慮。
Apple Watch Ultra 則是一支 Apple Watch + 戶外錶 + 潛水錶的組合,價格遠低於購買三支手錶的總和,讓他無比心動。
徒步期間,我也與戴著其他智慧裝置的朋友聊了聊,他們想要一支怎樣的戶外智慧手錶?他們給出的答案裡,把「智慧」的功能都放在了第一位,其次才是戶外功能。
現在我們不缺智慧型手錶的選擇,功能上也足以滿足日常健身、運動使用,但要更進一步,還是要看向更能適應極限的戶外手錶。當 Apple Watch Ultra 把兩者結合,能對付極限環境,記錄運動的同時也能智慧管理。
因此,Apple Watch Ultra 對戶外愛好者而言,其實是多了個更「簡單」的選擇。
簡單在於當我從都市走向山野,從山野回歸工作寫下這篇評測的時候,沒有任何不是、不順、跳脫,反而會獲得意外的幸福感。
而回到那句,一支戶外智慧型手錶應該要做到怎樣?我想,Apple Watch Ultra 給了我符合期待的答案。
延伸閱讀》
- Apple Watch Ultra 上手體驗心得分享:夠堅固、夠智慧、但不夠運動
- Apple Watch Ultra 開箱:兼顧細節與實用性的工藝產品
- Apple Watch Ultra 有多堅固?國外網友用鐵槌重擊,結果桌子先 GG
- Apple Watch 8 車禍偵測功能真的好用!網友實際分享親身經歷
- 蘋果著手調查 Apple Watch 8 與 Apple Watch Ultra 麥克風問題
如果想知道更多關於 Apple 的消息、教學、小技巧或是科技新知,歡迎大家點擊以下任一 LOGO,追蹤我們的 Facebook 粉絲團、加入官方 Line 帳號、訂閱 IG 以及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