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Vision Pro 完整體驗分享,用 24 個 QA 回答你想知道的細節

圖、文/愛范兒授權轉載

這是第一次,我感覺到文字的匱乏與無力。

WWDC23 第二天,我代表愛范兒,成為了這個世界上最早體驗到 Vision Pro 的一批人。由於現場不允許錄影錄音,面對這樣一台高階的設備,我只能用文字,為大家勾勒一些僅有的想象空間。

Vision Pro 佩戴前需要怎樣的準備工作?

為了這次 Vision Pro 的媒體 Demo,蘋果在 Apple Park 西北區域搭建了一個名為 Fieldhouse 白色房子,雖然是臨時區域,但我絲毫看不出這是組合屋。進場後,熱情的蘋果工作人員為我示範要如何完成準備工作,用 iPhone 掃描了臉部資訊和耳廓資訊,臉部資訊用於挑選最適合臉部的眼罩,過程非常類似 iPhone 的 FaceID 設定時那樣,耳廓掃描用於校准空間音訊的體驗,只需左右 90° 轉頭。整個過程不到一分鐘。

有近視的使用者配戴 Vision Pro 會有影響嗎?

不影響。我自備了隱形眼鏡。不過在現場,工作人員根據我的眼鏡鏡片測量出度數,直接訂做了一幅鏡片,讓鏡片通過磁吸的方式吸附在 Vision Pro 眼罩內部。

▲蔡司客製化鏡片

如何佩戴 Apple Vision Pro ?開機要進行哪些設定?

Vision Pro 的眼罩通過磁吸吸附在機身上,可以更換,可能我的臉比較大一點,眼罩不算太緊密,和大多 VR 設備一樣,鼻梁下方會有漏光。工作人員說,將來市售的版本會針對更多臉型做眼罩的搭配。

佩戴時,工作人員會建議捏住眼鏡中間較窄的區域進行佩戴,避免手指污染鏡頭。

頭頂的右後方有一個旋鈕,用於調節頭部鬆緊程度。

與官網及宣傳片不同的是,機身頂部還安裝了一根綁帶,用於分攤重量,但不免會壓垮髮型。

機身左後方,有一根一公尺多的白色編織線,連著外接電池,這顆外接電池提供兩小時續航力。

不過在續航能力的考量下,我反倒覺得,這種分拆式是目前比較好的電力解決方案。

外接電池不可拆卸,大概有變壓電源的作用,但配備了 Type-C,可以通過外部電源持續供電。

佩戴後,機器需要首先對眼球和手勢進行設定,Vision Pro 沒有手柄,完全依靠眼球、手勢和語音進行操控。

首先,我需要用眼神盯著螢幕中央接連出現的亮點,這些亮點構成了一個六邊形,第一次是全黑環境,第二次環境會變亮。因為不同的亮度,人眼瞳孔的收縮程度也會有所不同。而手掌的設定就更簡單,只需伸出雙手讓感測器偵測就行了。

最後長按機器右上角的數位旋鈕,就完成了整個設定。

這時,螢幕就會出現 iOS 和 macOS 同款的動態 Hello 的畫面,以立體的姿態漂浮在空中。

Vision Pro 重不重?會不會很壓迫?

Vivion Pro 明顯比 Quest Pro(722g)輕,不會有明顯壓迫的感覺,佩戴了半小時之後,我沒有感覺到不適。

補充一下:本人頭圍 63cm ,就算放眼望去五公里內肯定也是很顯眼的那位。

Vision Pro 沈浸感如何?

Apple Vision Pro 的畫面非常清晰,沒有紗窗效應,完全看不出顆粒和像素,毫無疑問是我體驗過最清晰的頭戴顯示器,用於閱讀文件、瀏覽網頁,完全沒有問題。

穿透視野,即透過 Vision Pro 看外部環境效果,與我手上那台Sony A7RIII 電子觀景窗看世界的清晰度差不多,我甚至可以透過設備閱讀手機螢幕,無論是色彩、清晰度、更新率都遠勝於 Meta Quest Pro,但與肉眼所見的世界還是有很大區別。

穿透視野偶爾可見輕微的畫面抖動,只要不是特別快速的轉頭,幾乎感受不到延遲,我嘗試快速在眼前揮動雙手,才會出現一些「穿幫」,比如果凍效應,以及去背不完整的問題。

畫面邊緣會有一些綠色和紫色的偏色,但不太容易注意到。

需要提及的是,現場的環境光還不錯,暗光下未經測試。

雖然有部分外媒說他感覺有點暈,但是在體驗的半小時時間裡,我倒是沒有任何暈的感覺。

關於 Vision Pro 的 FOV(可視範圍),官方沒有公佈數據,就我自己不完全可靠的感受,可能與 Quest Pro 的 FOV 差不多;視野會有黑邊遮擋,就像從望遠鏡看世界一樣。

總體而言,我認為 Vision Pro 的沈浸感非常出色,是我體驗過所有頭顯中當之無愧的 NO.1.

👓 頭戴式裝置的沈浸感

頭戴式裝置的體驗核心在於沈浸式,核心指標有:

分辨率:這個很好理解。

FOV(可視角):視覺可以接受影像的角度範圍。人類雙眼可視角到了約 188 度,只有正面 60 度人眼才能專注和聚焦,剩下約 128 度餘光才是影響 VR 沈浸感的關鍵。

穿透視野(Passthrough field of view):允許使用者戴著 Vision Pro 的同時看到現實世界的影像。然而,穿透視野通常是透過相機傳輸圖像來實現的,因此其品質和穩定性可能受到設備和攝影機鏡頭的限制。

聲音:聲音的方位感。

延遲:我們還需要低延遲的內向型追蹤,以及與周圍的世界「真實的」互動。頭戴式裝置要能快速準確地感知和反應你頭部的移動。當你向左轉頭時,螢幕中的視角也要立即向左移動。如果這個過程有延遲,就可能會感到眩暈或者不適。

如何使用眼球追蹤和手勢進行互動?效果如何?

完成所有設定後,長按進入到主頁面,圓形的應用 icon,是熟悉的味道。

眼球追蹤和手勢操控是相互配合的:眼球用於定位,相當於滑鼠停留到哪裡,而手勢操作只有兩種——打開、拖動。

其中,拇指和食指捏合的動作,就是「打開」,而捏合移動,就是拖動。

這中間有個小插曲:起初我會本能地把手指伸向空中的圖形介面上操控,實際上我的手可以輕鬆地以任何姿態,透過上面兩種動作進行控制。

整套 Vision Pro 的互動學習成本很低,一分鐘就能適應。

眼球追蹤的效果甚至可以稱得上是驚艷:無論是靈敏度、精准度、速度都非常高,沒有任何延遲,我有種指哪打哪的感覺。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工作人員讓我注視螢幕底部的小圓點,來關閉頁面,我一看,這個小圓點這麼小,螢幕底部還有個距離非常近的橫條(用於移動視窗的位置)。沒想到,完全正確的辨識、操作。

這種極佳的體驗還來自於視覺和音效的加持,當我目光聚焦於圖形元素,圖標會有很靈動的凸起、陰影的層級變化,甚至音效的配合。

而當我捏合手指甩動出去,窗口也會像真實世界的運動軌跡一樣,極度絲滑。

事實上,眼球追蹤並非蘋果首創,但蘋果是第一家將其完整也完美地用於人機互動的公司。

在 Vision Pro 上看照片的體驗如何?

相同的應用,完全不同的味道。我可以通過拖動照片右下角的放大控制器,把照片放大到整間屋子的尺度,在查看全景照片時,有種置身拍攝現場的感受。

使用 Persona 時的效果如何?

蘋果安排了一個提前設定好 Persona 的員工與我進行 FaceTime,接聽電話後,視訊介面就像一個畫框,裡面有一位 3A 大作的人物,擬真度還不錯,但嘴型和臉部肌肉還有一些不自然。雖然還談不上很完美,但溝通的距離已經拉近很多了。

有什麼印象深刻的功能?

眼球追蹤和手勢操控肯定算一個。

如果你從未有過 VR 體驗,3D 相機想必也是可以讓你驚呼的功能。

蘋果給我展示了一些直接用 Vision Pro 拍攝的照片和影片。其中一段影片,是一個小女孩吹蠟燭,我能真實地感覺到蠟燭熄滅後的煙霧迎面撲來的感覺。

如果有什麼場景可以類比,那就是哈利波特里的「儲思盆(Pensieve)」。

類似的體驗,其實在其他 VR 頭戴設備裡也能有,但 Vision Pro 用更高的清晰度,帶來了更好的沈浸感。

我認為這個功能可以稱為 Vision Pro 的 Killer app,它的價值在於不僅僅能夠觀看,還可以拍攝創作。

從這個角度講,它增加了訊息傳播的這個面向,比如工業設計師們開遠端會議,就可以拍攝一張產品的 3D 照片,分享給對方。另一個人完全不用對著 2D 螢幕想象它在現實中的樣子。

另一方面,這也是個非常戳中人性的功能,那些你無法割捨的人和物,那些留不住的空間和時間,都在一瞬間,真正意義上地被定格。

只可惜,現場不提供 3D 相機拍攝的體驗, 不然我也很好奇我的隨手一拍,能否創造出官方提供的範例那樣同等的沈浸感。

Vision Pro 針對現實和虛擬的切換效果如何?

透過旋鈕切換,可以調節沈浸感,可以理解成在看虛擬內容時是否呈現外部環境,在處理空間的互動上,蘋果充分地借鑒了物理世界的感官體驗,過渡的動態效果非常出色,有種逐漸遁入黑霧或者黑霧消散的感覺。

這個旋鈕還有什麼用?

短按回到主頁,類似 Home 鍵。

連按兩次強制退出。

長按畫面回正。

 

Vision Pro 的觀影體驗如何?

蘋果為我播放了一段《阿凡達》,畫質清晰,3D 效果很出色,配合頭部追蹤的空間音訊,也可以實現非常好的環繞音效,雖然還不及 IMAX,但已然超越了絕大多數電視的觀影體驗。

電影畫面還可以切換成劇院模式,類似電影院的觀影效果,甚至還可以選擇前後排座位。

蘋果還為我展示了針對 Vision Pro 製作的 Apple TV+ 內容,片頭會緩緩浮現一個立體感十足的蘋果 logo,畫面中有各種戶外景觀,比如海上衝浪、懸崖峭壁。

有什麼 AR 體驗?

唯一一個稱得上 AR 的 Demo 的是一段互動影片:牆面會緩緩拉開一個窗口,然後一隻恐龍從牆外探出頭,當我走向恐龍,朝它揮手,恐龍會做出反應。

隨後有一隻蝴蝶從遠處飛出,我伸出手指,蝴蝶便會停留在我的指尖。

還有哪些有趣的細節?

觀影過程中,當我把頭轉向身邊交談的人,這個人就會從畫面中逐漸顯影,請注意顯影這個詞,漸變的動態非常順暢。

Vision Pro 聲音體驗如何?

空間音訊某種意義上成為了聲音的 AR,當我轉動腦袋,畫面跟過去的同時,聲音的方位也會發生相應變化,符合現實中的經驗。

還有哪些官方應用的體驗?

「正念」,虛擬呼吸的動效充滿了整個空間,有一種把我包圍的感覺,配合空間音頻,猶如身處 Teamlab。

Vision Pro 究竟是什麼?

事實上,短暫的體驗後,我不確定這是一台 MR 設備,還是一台頂級的 VR 設備:一方面它具備 AR 建模的底層硬體,另一方面它更多還是把桌面體驗延續到了空間之上。

有趣的是,在這款產品的宣傳影片中,蘋果也沒有提到 AR,而是更多強調「空間計算」的概念。

一種合理的解釋是,蘋果希望開發者在 AR 場景上發揮奇思妙想。

▲ 開發者製作的心臟 AR 模型

Vision Pro 適用場景有哪些?能否在戶外使用?

主要是居家和辦公環境,也比較適合在飛機或火車這種旅行場合。想像下把多個高解析度的螢幕「隨身攜帶」到任何地方;想像一下在星巴克寫 Code,在享受卡布奇諾的同時,獲得完整的多個大螢幕電腦體驗。

這是空間計算最大的意義。

官方宣傳片是後製出來的,實際體驗和官方宣傳片有何差異,會不會像當年 Google Glass 那樣?

整體擬真度很高,但沈浸感不如宣傳影片呈現的那麼好,因為視野仍然可以看到黑邊,眼罩下方的漏光也會立刻把我拉回現實。

涉及 3D 影像的體驗,我認為效果超越宣傳片。這就好比,你無法用手機感受到 3D 電影院的震撼。

佩戴 Vision Pro 是否會覺得奇怪?

整體來說,我不確定人人能否都能接受佩戴一副外掛眼鏡,也不確定它能否像 AirPods 一樣經歷設計的輿論反轉進而成為一種 meme。

大家可以捫心自問願不願意戴著它坐在星巴克窗邊,享受路人訝異的目光。

Vision Pro 有一塊漂亮的外部螢幕,它有什麼用途?

蘋果不希望 Vision Pro 隔絕了使用者和外界的交流。當有人在附近時,Vision Pro 的外部顯示器就會變得透明,讓周圍的人看到用戶的眼睛。(果仁:實際上應該不是變得透明,而是這塊顯示器模擬了你的眼睛並且呈現出來)

比如你在看 App,周圍人能知道你可以看到他們。但在完全沈浸時,面罩變得一片模糊,周圍人就知道你看不見他們了。

這個功能叫 Eyesight,充分彰顯了蘋果的人文屬性。

遺憾的是,我無法看到這塊螢幕顯示了什麼。

Vision Pro 能否成功?

無論 Vision Pro 定位 MR 還是空間計算設備,本質上還是個可穿戴產品,這類產品首要解決的問題是用戶心理、生理上是否願意佩戴,能否長時佩戴。這一點還有待觀察。

第二點,它帶來的獨特價值能否抵消佩戴的負擔。這裡的獨特價值並不包括進入到新平台產生的新鮮感,而是真正留住用戶的 killer app。

瀏覽網頁、看電影,這些在我看來更多還是新瓶裝舊酒,錦上添花,邏輯上並不足徹底顛覆電視、電腦的傳統體驗。

但「3D 相機」絕對稱得上是 AR 平台的原生應用,在彩色影像誕生一百年後,我們終於可以通過另一種顯示技術,定格時間。

不同於其他 app,3D 相機是專屬於這個平台的獨特體驗,你無法在任何傳統媒介上還原這樣的感受。

人文價值,往往是技術成功最底層的原因。

歡迎進入新的宇宙

Vision Pro 是蘋果在個人電腦領域的集大成者,我可以在這個產品上看到蘋果過去十年在人機互動、技術佈局的諸多影子 — 圖形介面、Apple Silicon、空間音訊、FaceID、LiDAR…

它是目前最好的頭戴顯示設備,它帶來了有史以來最高的畫質,革新了家庭影音娛樂體驗;它徹底取消了頭顯的手柄,用最自然的方式提供了革命性的空間互動;它讓內容創作脫離 2D 平面,讓定格時間和空間成為現實。

即便它疊加了如此多尖端技術,但它仍然具有無法回避的缺點:

它仍然不夠輕盈,能否吸引用戶持續佩戴仍然存疑;

它仍然是一個室內移動設備,LiDAR 的距離決定了它並不能在戶外空間使用;

外接的電池,想必這是現有科技下的最優方案,但也能立刻把你拉到把隨身聽踹在褲兜和背包的年代;

它還沒有太多基於現實環境的應用,在訊息輸入和輸出的邊界上,還缺少一些 Killer app。

與其說這些是缺點,不如說它對抗的是時間。

Vision Pro 至少它讓我看到了一種可能性,一種讓計算無處不在的可能性,一種不依賴智慧型手機的可能性,一種讓科幻不只是科幻的可能性。

歡迎進入新的宇宙。

延伸閱讀》

如果想知道更多關於 Apple 的消息、教學、小技巧或是科技新知,一定要點擊以下任一 LOGO,追蹤我們的 Facebook 粉絲團、加入官方 Line 帳號、訂閱 IG、YouTube 以及 Telegram。

加入LINE好友  追蹤FB粉絲團  追蹤 Instagram  訂閱 YouTube  訂閱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