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Pod 開箱評測:我還是不建議買它


line banner

圖、文/愛范兒,蘋果仁授權轉載

首先聲明一下,本文的作者是一枚果粉,但最後並不建議購買。

外觀:無論放在哪都覺得很搭

打開外包裝看到HomePod 真身的第一感覺就是:精緻。

在網上查閱資料得知,HomePod 高度為 17.2 公分,直徑為 14.2 公分。雖然一開始我就已經做好了HomePod 整體尺寸並不會很大的心理準備,但是當我第一眼見到它時,發現還是比我想像中的要小一圈。6 麥克風環形陣列、底部 7 個高音喇叭、頂部 1 個低音喇叭、再加上大大小小的各種晶片,就注定了這是一款相當有「份量」的產品。

HomePod 提供黑、白兩種配色,在愛範兒(微信號:ifanr)手上的是黑色的版本。圓柱形狀的HomePod 在外觀上和蘋果自家的「垃圾桶」Mac Pro 頗有幾分相似,最大的不同,除了尺寸外,相信就是四周的材質了。

HomePod 的側面和大多音箱一樣採用的是織物材料。頂部覆蓋了一塊圓形玻璃,玻璃底下是一塊可觸控的LED 螢幕。底部是一塊圓形且內陷的防滑軟膠,印著蘋果的Logo 以及FCC 認證等資訊。

有別於手機、電腦等其他產品,音箱在外觀設計上往往有著更高的要求。不過好在,蘋果在這方面從來沒有讓人失望過。全身上下沒有任何一個接口的HomePod(你沒看錯,真的是一個接口都沒有,電源線也是不可拆卸的),也沒有任何多餘的修飾,在外觀上相當簡潔。

不過也正是因為它簡潔的造型,無論你是將它放在辦公室、客廳還是臥室的任何一個角落,它都能很好地融入到原本的陳列中,不會有任何的違和感。其實道理和「你身上的純白T 恤和腳上的小白鞋永遠是你最萬能的搭配單品」是一樣的。

由於HomePod 沒有內建電池,需要透過側面下方延伸出的電源線連接電源使用。電源線使用尼龍纖維材質,在可變形度和耐用性上無需擔心。但是有一點令我們比較費解的是,作為一款需要配合周圍環境使用的產品,HomePod 的電源線大概只有兩米左右,並且蘋果並沒有為之搭配任何延長線,所以不排除會有因電源線不夠長而對用戶造成困擾的情況。

由於沒有選擇過於前衛的設計,HomePod 在接上電源前在外觀上和傳統的音箱產品沒有太大的區別,但當你接上電源,頂部圓形的螢幕亮起後,你可能才會真正地意識到,這是一款屬於這個時代的產品。

頂部的螢幕並不是一塊真正意義上的螢幕,因為它能顯示的內容,只有音量加減鍵,以及動態的Siri 標識。雖然蘋果沒有在這塊螢幕上做更多的文章,但比起大多數競品僅有的呼吸燈,HomePod 這塊螢幕顯得更有質感。

蘋果真的很嚴格

由於HomePod 並不支援藍牙連接,所以必須在Wi-Fi 的環境下透過iPhone、iPad 等蘋果設備進行設定。這裡值得注意的是,HomePod 比AirPods 在封閉性上更進了一步。AirPods 實際上可以透過藍牙連接Android 設備使用,只不過使用感受會有所下降,但是由於HomePod 並不支援藍牙連接,所以它僅能和蘋果自家的產品配合使用。

將HomePod 和iPhone 連上同一個 Wi-Fi 後,把iPhone 靠近HomePod,iPhone 的螢幕就會自動彈出設定界面。透過簡單的使用環境、語言(目前僅支援美國、英國、澳洲三個地區的英文)個性化請求等簡單幾步設置後,你的HomePod 就準備就緒了。

得益於蘋果良好的生態,蘋果任何產品間的連接基本都可以做到無痛,但是有時蘋果的過於封閉,會顯得有些特立獨行,這一點在HomePod 所支援的音樂軟件上也有所體現。

與其他競品不同的是,HomePod 僅支援蘋果自家的Apple Music。當然,也不是說HomePod 就完全沒有辦法播放其他音源的音樂。實際上,例如 KKBOX、Spotify 等的用戶也可以先在手機上打開這些App 播放音樂,然後在螢幕底部上拉呼出控制中心,再在AirPlay 中選擇HomePod 來輸出聲音。

把最好的東西留給自家人是蘋果一直以來的傳統,iPad 上的Apple Pencil 是,HomePod 上的Apple Music 也是。既然你不想用Apple Music,當然在體驗上也要做出一些割捨。除了不能讓Siri 給你推薦某類型音樂以及控制音樂的播放以外,透過AirPlay 進行播放,會出現 1 到 2 秒的延遲。延遲在音樂播放上倒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是用作影片的播放裝置,延遲就很明顯了。

還有一個眾多網友都比較關心的問題,就是HomePod 到底能不能脫離手機單獨播放音樂?網上的說法有很多種,但是經過我們的試驗後終於得出了結論。

HomePod 是可以在沒有手機的情況下單獨播放 Apple Music 中的音樂的。要做到這一點,你需要做的,除了訂閱Apple Music 外,還需要在「家庭」這個App 中或者在初始設置時把你的iTunes 帳號添加到HomePod 中,否則,即使你有訂閱Apple Music,一旦手機脫離相同的網路,HomePod 就不能播放音樂了。

玄學環節:一杯無色無味、口感突出的蘇打水

HomePod 開口的第一感覺,人聲很突出、很集中。

歌手就像是站在一個空間較為寬敞的錄音室內唱歌,不管是人聲的輸出還是環境渲染、擴散,HomePod 都不會有一種局促感。但突出的人聲沒有很好地處理,中高頻推得太過高造成了人聲乾澀的問題,同時也有蘋果多年前經典的毛刺感。在現這年代還能聽得出這些古老的元素,不禁讓人感慨「多年前的蘋果味還纏繞在你左右」。

(歌手:石詠莉|專輯:The Hat Trick |音源:CD轉錄Apple Lossless ALAC)

「毛刺感」沒有改,多年前的白開水味道也依舊。但HomePod 在樂器聲、人聲的表現上會比以前更突出,聲音素質是明顯上來了,還多了一種“渴望表現”的衝勁。這杯白開水不再是多年前的白開水,現在更像是一杯無味的氣泡水、蘇打水了。

聽現場的話,HomePod 那八個喇叭發出來的聲音,還能營造出一種空曠感,放在家裡聽的話,這個聲場已經夠用了。

而且,HomePod 還能根據空間分佈來調整輸出,這個會在配對的時候就做好相應的分析,以保證聲音在定位感、聲場渲染帶出來的效果。如果你搬動HomePod,HomePod 搭載的加速度感應器也會有反應,因而監測到自身位置移動。然後HomePod 就會重新監測空間,10 秒內完成聲音調整。


(圖自:YouTube

除了聲場,還有現場的聲音細節。只是,HomePod 在聲音的細節處理上還是有點能力不足,演唱會現場掌聲的解析力、中高頻樂器演奏時產生的毛刺,HomePod 應付這些狀況時都有點不夠細膩。

但敲擊低頻和環境低頻的處理還是做得很不錯的,鼓點敲下是會讓你感受到足夠的動力感,彈性表現的時候雖然也不乏數位感,但也做得足夠圓滑。環境低頻有足夠的下潛,整個聲音的包裹不錯,能體現厚度。要是拿來在家聽演唱專輯,HomePod 不聽細節其實還OK。

(歌手:林奕匡|專輯:Phil Like Live 2017 |音源:CD轉錄Apple Lossless ALAC)

之前是用AirPlay 播iPhone 上的Apple Lossless ALAC 無損,現在試試Apple Music 的效果。

感覺上,HomePod 播放Apple Music 的時候聲音差異不算很大,這個沒有直接用有線設備聽來得明顯。聲音的風格也跟上文提到的類似,某些時候表現的鋼琴聲等這一類樂器,聲音還是有點硬,毛刺感還是有點強,聲音整體不夠細膩……這些還是主要問題。

(歌手:吳業坤|專輯:凱旋門|音源:Apple Music)

不過即便換上Apple Music 也沒有太大變化,這個對於HomePod 這種用Siri 控制Apple Music 的智慧型音箱來說,也算是個好事。

Siri:其實不難用,但也沒什麼用

經過市面上多款智慧型語音助手的「調教」之後,現在大多數用戶對Siri 基本也有了重新的認識:離智慧型越來越遠,反倒是離智障越來越近了。

但畢竟考慮到在HomePod 的官網宣傳頁面上,有一條蘋果對HomePod 的描述是「Home to an intelligent assistant」,並且為表尊重,所以我們還是對它在語音助手這方面的表現進行了探討。

Siri 為人所詬病的其中一點就是,相比起目前國內外的競品語音助手,他所能做的會顯得有點少。但是更遺憾的是,HomePod 上的Siri 能做的,更少。

除了最基本的透過指令進行音樂播放控制外,你還可以用HomePod 查天氣、查地點以及問一些例如廣州最高建築,Kobe Bryant 是誰、一加一等於幾等常識性問題。

當然,設鬧鐘也是可以的,至於短信和電話,這個在網上也是眾說紛紜的問題就得詳細講一講了。

首先,讀短信和和發短信都是可以的。但是前提是,你必須將你iPhone 上的Siri 也設定成和HomePod 上一樣的語言和地區。其次,收發的內容和聯繫人名字都必須是英文,否則HomePod 會辨識不了。於是,當我更改了手機上Siri 的語言,並強行將我同事的名字改成Peter 後,我完成了在HomePod 上的第一次收發短信。

說到短信,有一點不得不提的是HomePod 並不支援對不同用戶語音的辨別。也就是說,任何人都能透過「Hey Siri」喚醒HomePod,然後查閱你的短信。對於這方面比較敏感的用戶需要注意了。

至於打電話,無論我將同事的名字改成Peter、Tony、Amy 還是GOGO,這通電話始終都撥不出。實際上,HomePod 並不支援透過Siri 撥出電話,但可以透過Handoff 來接聽電話。至於通話質量,由於HomePod 大多數使用場景都是在室內,就沒什麼必要測了吧。

對了,有一點一直沒有說的是,上述所說的一切語音操作,用的都是英語。句式表達方面,其實大家大可不必擔心,因為你無需說出如「Hey Siri,Let’s put on some music.」 等複雜句式,僅需透過簡短的「Hey Siri,play music.」就可以達到相同的目的。想不起「大聲點」是「Turn up」的時候,也完全可以用簡單的「Louder」來代替。

反而需要考慮的,可能是口語問題吧。實際體驗下來,只要你的發音不是離譜得三個音的單詞吞掉兩個音的那種,基本Siri 都能辨識出你想說什麼。而在語速的要求方面,可以說是很低了。無論你的語速有多快,只要你的發音正常,基本也不會有什麼問題。

總體來說,HomePod 上的Siri 也未至於達到不可用的程度。但是功能的缺失,語言的障礙,它甚至比iPhone 上的Siri 還難用,更不用說和那些能查快遞、查酒店甚至能網購、叫外賣的語音助手比了。

有趣的是,在手機系統上,本土化一直被不少用戶所詬病,甚至有不少用戶希望擁有零本土化的純淨手機系統。但如果是在智慧型語音助手上尤其是音箱上的,情況好像就有點相反,人們對於本土化的需求可能來得更迫切一些。

購買分析:如題

一般在做購買分析之前,我常常會嘗試先說服自己購買。但是這次當我在作出嘗試時,我卻除了信仰之外,就想不出任何理由了。

首先在生態上,即使我早已習慣了蘋果的霸道,在HomePod 僅支援Apple Music 這點上仍然讓我感到不適應。其次就是Siri,即使我有興趣透過它來練習我的口語,但交流的內容無非都是控制音樂、查天氣什麼的。要是和它尬聊,憑它現在的智商,三不五時給你來一句「Sorry,I dont’t understand.」。

至於HomePod 主打的音質,349 美元基本可以說有百分之九十是花在這個方面上了。可以這樣說,如果你是果粉且對音質有一定追求的話,HomePod 的音質表現並不會讓你覺得不值。但如果你對蘋果沒有任何信仰,或者你和我一樣只是普通的果粉,但是對音質不太敏感的話,約合兩千二百多的價錢,你會找到更適合你自己的產品。

原本我是在找購買它的理由的,結果到最後,發現每一條都成為了我放棄它的理由。

當然,我們也嘗試刻畫了一下適合購買它的用戶。首先,這個人需要是蘋果生態的用戶。第二,本身就有使用Apple Music 的習慣或者不介意轉用Apple Music。第三,對音質有一定的需求。最後,英語口語水準能達到一定的程度,並且不介意Siri 的各種缺陷。當然,如果你是蘋果絕對的死忠,對價格也不敏感,即使買回來擺也心甘情願的,上述說的都可以忽略。

否則,我還真不建議你購買。

本文由雷健恆、梁夢麟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