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MacBook Air 廣告儘管在MacBook Air 被推出的若干年後,蘋果停止了該系列的更新,後來居上的New MacBook 甚至取代了其至輕至薄的地位。
但就在該系列發表的10 週年之際,蘋果最終還是透過推出全新的 MacBook Air 來告訴我們:我們沒有放棄它。
至於,新MacBook Air 和MacBook Pro 該怎麼選?幾款MacBook 之間的差距又有多大?我們將透過這篇文章來告訴你。
金色是我選擇它的其中一個原因
和此前發表12 吋MacBook 一樣,除了最經典的銀色以外,今年的新MacBook Air 也加入了黑色和金色機身可選。
相比於我們之前在MacBook 上看到的金,MacBook Air 的金會更偏暖一些,更接近iPhone XS 上的暖金色。但由於材質不同,因而兩種金色看上去還是有一定不同,iPhone 上的金色會更深一點。
我將這種金色稱之為「粉金」。原因是在光線充足的環境下,電腦外殼能呈現出一種偏紅的暖金色;在光線一般的環境下,外殼內會呈現出淡粉色,有點像玫瑰金,但要比玫瑰金稍淺。
所以如果您對黑色和銀色的電腦外觀感到疲勞,不妨可以試試金色,這個新顏色會讓你有種迷之好感的。
對比MacBook Pro,其實它並沒有輕多少
相對於前代MacBook Air,新電腦採用了Unibody 一體式機身結構,同時整機尺寸也比前代要小一圈。
根據蘋果給出的數據,新電腦比前代薄了10%,體積減少了17%,長寬與2018 款MacBook Pro 一樣。整機重量也因為新設計而縮減了,比前一代的 1.35kg 還要更輕一些,為1.25kg。
1.25kg 的重量在今天不算特別輕,畢竟前面還有0.92kg 的MacBook 在,與 2018 款MacBook Pro 的1.37kg 對照,也只是輕了一台手機的重量而已。
不過蘋果在新MacBook Air 的D 面用上了「收邊」設計,因而新MacBook Air 無論是看上去或在上手時都會有種比MacBook Pro 輕不少的錯覺。
這裡我個人認為它就像是12 吋MacBook 的放大版,因為它看上去的確很輕盈。可實際上,它並不比新MacBook Pro 要輕多少,如果你因為輕便而想從Pro 換成Air,重量上的差異是肯定會有,但也不必期待它會給你帶來太大驚喜。
借用同事對我說的一句話:
你為了減重從Pro 換成Air,但其實如果你包裡放多一台手機重量就回來了。
有進步也有妥協的地方
更薄的機身自然在規格上也有一定的妥協,比如極為輕薄的MacBook 就只搭載了一個USB-C 接孔。雖然我對USB-C 的功能性有信心,但接孔終究也就只有一個,這顯然不利於我外接其他裝置辦公。
還好,今年的新MacBook Air 沒有因為機身減重而剩下一個接孔,左側搭載了兩個全速的Thunderbolt 3。
和MacBook Pro 一樣,這兩個接孔的最高傳輸速度同樣為40 Gbps;USB-C 傳輸也能達到最高10 Gbps,都比12 吋款的MacBook 的單口5 Gbps(最高傳輸速度)效率更好。
有進步也有妥協,雖然這次蘋果終於在新MacBook Air 用上了Retina 視網膜螢幕,解析度從原來的1440 x 900 躍升到2560 x 1600。但可能是出於續航方面的考慮,相比新MacBook Pro 螢幕的最高500 尼特亮度,新MacBook Air 的最高亮度僅為300 尼特而已。
儘管在室內環境下,螢幕亮度50% 足以應付使用,兩者也沒有明顯差別。可若是在室外環境下,更高的顯示亮度能在日光下帶來更清晰的顯示效果。如果你經常在螢幕被光線直射的環境下使用電腦(比如戶外),那麼Pro 的螢幕顯示品質會要比新Air 更優一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新MacBook Air 的螢幕並不支援P3 廣色域,這也是該機和新MacBook Pro 螢幕有區別的另一個地方。不過不把兩者放一起對比的話,視覺上的差別其實也不會很大;但如果你對螢幕顯示色彩比較挑剔,那麼一步到位的新MacBook Pro 顯然更適合你。
個人認為,沒有Touch Bar 剛剛好
出於安全和方便考慮,我選擇了帶Touch ID 的MacBook Pro 作為我的日常工作用機,但這並非是我最滿意的選擇。
原因很簡單,首先是因為它對我來說並不便宜;其次是作為一名文字工作者,我僅需要用到這台電腦50% 不到的性能和功能,Touch Bar 其實對我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可用價值,而且它還會影響到電腦的續航。
坦白說,我選擇 Pro 系列的原因並非是因為性能,而是它是Touch ID 的唯一選擇。
如今蘋果終於將Touch ID 用在了不帶Touch Bar 的筆電上,我認為這是恰到好處的設計,也是我對新電腦最滿意的地方。在保障電腦續航的同時,也提供了方便的指紋識別功能,比如在App Store 或Apple Pay 我都能用到它。
至於往下的鍵盤部分,今年蘋果在這款新電腦上搭載了第三代蝶式鍵盤,搭載和今年更新的MacBook Pro 一致。
該鍵盤在第二代蝶式結構的基礎上,在鍵帽和底座之間加入了有機矽薄膜,從而解決了第二代鍵盤易進灰的設計缺陷,手感也沒有前代鍵盤那麼乾澀。
此外,雖然新MacBook Air 的長寬和2018 款MacBook Pro 是一致的,但其觸控板面積實際要比後者要更小一些。不過這裡只是設計上的區別,實際體驗並沒有影響。
▲ MacBook Pro(上);MacBook Air(下)
性能表現比想像中要好
今年新MacBook Air 的標準搭載為第八代 Intel Core i5 處理器,1.6GHz,Turbo Boost 最高可達3.6GHz。顯卡為 UHD Graphics 617,另配8GB RAM和128GB / 256GB 的儲存空間。
但儘管升級多多,可i5-8210Y 的性能仍然是大家擔心的地方。
首先因為它是雙核的i5,物理核心要比常規i5 要少一半,嚴格來說它更像是一枚被歸類到 Core i 的 Core M 處理器;其次它是枚超低壓處理器,雖然功耗比常規i5 要更低,但其性能也有一定削減。
不過直到我拿到真機後實測,發現新MacBook Air 的表現並沒有想像中不堪。
透過GeekBench 和CineBench 兩款跑分軟體,我們能看到新MacBook Air 和其他幾款MacBook 的處理性能差別:
▲ GeekBench 跑分對比
在GeekBench 的跑分中,新MacBook Air 的單核實測跑分4160,多核跑分7788,對比 Core M5 的2017 款MacBook 都有較明顯的提升。甚至單核、多核成績都能追趕2016 款MacBook Pro,這是比我想像中要好的結果。
▲ CineBench 15 跑分對比
當然,差距還是有的。比如從兩款測試工具的OpenGL 成績看,新MacBook Air 對比MacBook Pro 就有著明顯的跑分差,這也是直接反映出兩款電腦在圖形性能上的差距。
整體而言, 新MacBook Air 對比同樣是輕薄定位的MacBook 在性能上有可見的提升,應付辦公、網頁瀏覽、影片播放都沒有問題,日常放心用就好。但若是面對3D 建模、影片剪輯等創作類任務,顯然性能更強的MacBook Pro 才是最佳選擇。
新MacBook Air 其實是有風扇的
另外在跑分的同時,我也留意到了散熱問題。
早在這款電腦發表之後,有傳新MacBook Air 的散熱方案會和MacBook 一樣採用「無風扇」設計,這也讓我一度擔心新電腦的Turbo Boost 會否因為散熱問題而導致如同虛設。
▲圖片來自:iFixit
但其實不然,在iFixit 的拆解中,我們能看到新電腦是有配備風扇的。只不過這次蘋果所用的是「主動散熱」方案,而並非是MacBook Pro 的雙風扇散熱,因此風扇只會在處理器高頻運行下才會啟動(溫度約在45℃~50℃ 啟動)。
比如我在用CineBench 跑分的時候;比如當我用Chrome 打開十幾個頁面的時候;比如在我用它來剪影片的時候……如果我將耳朵貼近鍵盤,能聽到風扇在努力地將熱風抽出來。
而散熱的出風口,依然還是在A 面和C 面的轉軸之間,這是和A 面的蘋果Logo 一樣經典的設計。
依然是最強續航力的 MacBook,但不一定有12 小時
MacBook Air 系列一直以長續航立著稱,這次更新的新品也不例外地被蘋果標出最長12 小時的續航時間(持續播放為13 小時)。
這裡我們從前面的螢幕、處理器、以及iFixit 拆機圖都能看到,蘋果為了讓這款電腦秉承Air 系列的這份「傳統」,在硬體上做了不少妥協。
▲ 圖片來自:iFixit
不過眾所皆知,續航測試存在著主觀性和多樣性,畢竟每個人的使用條件不同。比如《USA Today》的編輯在評測中做過一次中高強度的測試,最終得出的是「實際不如標稱」的結論:
蘋果公司給出13 小時的持續播放數據,這只是在75% 螢幕亮度和iTunes 程式的電影播放下得到的結果。
在我們的測試中,我將螢幕亮度調到最大,並透過WiFi 在Netflix 上播放FHD 解析度的電影,最終得到的是4 小時的續航數據。但當我在50% 的螢幕亮度時使用MacBook Air,期間撰寫專欄,播放音樂和上網,電腦的續航時長也僅有7 小時多一點而已。
回到我們的實際測試上,平常上班我都會同時打開幾個Chrome 網頁視窗撰稿和查詢資料,當然同時我也會在後台啟用各種社群軟體、音樂播放,偶爾也會播放幾個15 分鐘左右的線上影片。公司光線還不錯,所以螢幕亮度我也只是調整到50% 而已。
綜合來說,我的使用強度可能會比《USA Today》的編輯要稍低一些。
在這個使用強度下,按照我之前對2018 款MacBook Pro( Core i5)的觀察,Pro 系列的續航時間大約在7 小時左右;而這次經過我一天下來的使用,新MacBook Air 的表現是接近8.5小時,稍勝不帶Touch Bar 的MacBook Pro 大約15~30 分鐘。
換言之,雖然官方對MacBook Pro 和新MacBook Air 都給出了10 小時和12 小時的續航數據,但是無論是哪一款裝置,在現實條件下,真實數據大約為宣稱的三分之二。
不過話雖如此,儘管新MacBook Air 在某些條件下使用可能達不到標稱續航時間,但對比於12 吋的MacBook 或者是更高一檔的MacBook Pro,新MacBook Air 應該是除15 款MacBook Air 以外,目前續航最強的蘋果筆記型電腦了。
它是兩個「極端」之間的平衡
那麼到了文章最後,回歸到大家都關心的問題:這麼多款蘋果電腦該選哪個最合適?
其實在我看來,今年的蘋果就像是一家箱包公司,無論是iPhone 還是iPad,每一個系列都至少提供了三種規格可供選擇。
坦率講,其實作為用戶的我們並沒有必要去刻意挑出孰好孰壞,畢竟如今產品更多的是按照使用需求去劃分,而並非只有價格和搭載兩個因素來決定。
那麼在「需求」這個大前提下,我們對產品就有更直接的理解了。比如12 吋款的MacBook 就像手包,它的功能雖然只局限於放零錢和卡,但勝在攜帶性,去到哪都能帶上它;
而容量更大,全能的雙肩包就像MacBook Pro,它能勝任我99% 的需求,「Pro」之名更賦予了它是一款專為專業人群打造的產品。當然更多的功能自然也會帶來更高的售價,這並非是普通用戶所能承受的一筆消費。
▲ 2017 / 2018 款MacBook Pro
儘管早些年MacBook Air 的更新停擺,讓大家一度以為MacBook 是取代Air 系列的產品。但經過蘋果這麼多年的經營,銷量告訴我們Air 的地位並非是MacBook 可以替代的。
MacBook 在早期偏高的定價、局限的性能,讓普通用戶寧願放棄Retina 螢幕和USB-C 去選擇舊MacBook Air 或更大更貴的MacBook Pro,也不願意選擇MacBook,這無形證明了「輕薄到極致」的機身並不能從根本上驅動大家去選擇它。究其原因,它能辦到的事只能滿足到小部分用戶的需求。
新MacBook Air 的出現,在我看來就是功能和售價都「剛剛好」的通勤包。在秉承系列一貫的輕薄特性下,補充了MacBook 在硬體上的不足,同時也加入了原本Pro 系列才有的Touch ID 和新蝶式鍵盤。
所以在我看來,對於「怎樣選」這個問題,其實蘋果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 如果你的日常工作是移動辦公,日常以文字為主,希望找一台能跟iPad 一樣方便調用的電腦,那麼12 吋的MacBook 正是為此而生的。
- 如果你是一名媒體創作者,日常以創作和後期為主,那麼MacBook Pro 不但能滿足你,而且之後你還能去擴展它的功能。比如:一邊連著eGPU 一邊連著5K 解析度的顯示器。
相比於其餘兩款MacBook,新MacBook Air 更適合需求不算特別高的大部分用戶所選。像文字工作者、教師或學生等等,他們並不需要做太複雜的創作,也不需要追求極致的便攜。
儘管新MacBook Air 的部分搭載因設計而做了妥協,但作為一名日常以文字和社媒為主的工作者,續航要比性能更重要。如果新MacBook Air 誕生於上半年,我想我不會考慮入手2018 款的MacBook Pro。
畢竟對我來說,價格、便攜、功能都是我選購的參考因素,MacBook Pro 雖然很強,但我也必須要承認它不便宜。顯然在這三點考慮下,定位居中的MacBook Air 要比MacBook Pro 更適合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