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挑選 iPhone 型號的時候,一定碰過這種糾結:
本來想買 iPhone 8,但發現只要再加個 4,000 塊就能升級大螢幕的 iPhone 8 Plus 了…但既然這樣,不如再花個 1,600 買 iPhone XR,還有最新的 Face ID;可是 iPhone XR 是入門款,多個 3,000 就可以升級 iPhone 11,是最新版本…
結果,本來想花 15,900 買舊款的入門 iPhone 8,變成花了 24,900 買了最新的 iPhone 11…這件事是怎麼發生的?
「一次到位」的迷思,不小心就多花好幾千
其實買任何東西,大家都會跟你說「多花 XXX 就可以升級 OOO 了啦」、「但買 OOO 不如再多加一點直上△△△」…這件事不僅發生在 iPhone 上,任何定價經過精心思考過的產品都會有一樣的狀況,如果跟別人討論到底買什麼好,最終會發現只有直上最頂級款才不會留遺憾…(重機車友應該也很有感,這件事在重機圈上也經常發生)。
而在定價策略這方面,蘋果更是其中翹楚;舉凡 iPhone 的型號、Mac 的容量或 RAM,幾乎每天都會有人在社團問「到底要選哪台好?」 這種問題。
這就是蘋果厲害的地方,他不強硬的推銷你哪款型號最好,而是透過巧妙的容量與售價搭配,讓你自己推銷自己並陷入糾結;最終,本來想花一萬多變成兩萬多,說不定還在懊惱應該要多加一點直上三萬多的頂級款。
來看看這個情境吧:
小明想買一款 5.5 吋的 iPhone 8 Plus,容量一定要 128GB,官網上的售價是 NT$ 21,900。
但是,只要再加 1,600,就可以買到同樣是 128GB 的 iPhone XR;要知道 XR 已經是「最新款的樣子」,沒了 HOME 鍵、搭載 Face ID、效能還更好。
可是 iPhone XR 的鏡頭只有一顆,還不如 iPhone 8 Plus…幸好,再多加 1,400 就有 iPhone 11 了,這已經是 2019 最新款,鏡頭更好、效能再往上一級…既然要花錢,乾脆多花一點點直上最新版本,這樣所有最新規格都有,還可以撐久一點,也比較划算。
現在預算已經拉到 24,900 買 iPhone 11 了,可是這是 64GB 的版本,唉,乾脆再多加一點點一次到位,直接買 128GB 的型號吧!這樣售價是 NT$ 26,900,就這樣定案了!
最終,你想買 NT$21,900 的 iPhone 8 Plus,卻花了 NT$ 26,900 買了 iPhone 11,就這樣多花了五千塊。
整個過程中,你的決策都非常合理,確實多加一點點錢就會多一點點更強的功能;再多一點點錢又可以多更強的功能,這個過程會一直不斷循環;而且每次的加價幅度都很小,大概都是兩千元以內,所以很容易說服自己不斷往上加,陷入了「一次到位」的迷思。
那麼,我到底該選哪款 iPhone 比較好?
其實,選擇適合自己的 iPhone 並不困難,你只要有決心排除「加價購」的毅力就好。
首先,列出你「一定不能妥協」的功能,例如:
- 三年內的機型
- 128GB 以上
還有「可能可以妥協」的規格,像是:
- 虛榮感
- 攝影功能
- 效能
最後列出一個「不能超過的預算」,像是:
- 25,000 以內
這些條件列出來後,你會發現,只有以下型號可以選;超過的條件則是:
- iPhone 8 128GB:NT$ 17,900(可以)
- iPhone 8 Plus 128GB:NT$ 21,900(可以)
- iPhone XR 128GB:NT$ 23,500(可以)
- iPhone 11 128GB:NT$ 26,900(可以)
- iPhone 11 Pro 128GB:NT$ 41,400(價格超過)
- iPhone 11 Pro Max 128GB:NT$ 45,400(價格超過)
所以你的選擇就從六款 iPhone 降到了四款;這時,你再根據「可能可以妥協」的規格,看你要多加多少價格去獲得;所以,最終你可能會選擇 iPhone XR 128GB,因為虛榮感較高;而此時雖然多加個 3,400 元就可以升級更虛榮的綠色 iPhone 11(攝影功能也更好),但由於「攝影」和「虛榮感」都是在「可能可以妥協」的清單中,因此不一定要一次到位。
這樣一來,你就可以某種程度的滿足自己的需要,又不會莫名的超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