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雷】《天能》裡炸掉波音747的場景是真的?導演諾蘭更多驚人之舉看這裡

編按:本篇沒有提及《天能》的劇情,僅有部分電影畫面,但這些畫面在預告片中也能看到,因此幾乎無雷,還沒看過電影的網友可以放心閱讀。(除非連預告片的電影畫面都不想看到,那就請跳過本文。)

圖、文/愛范兒

如果你看了《天能》,或只看了《天能》的預告片,那麼你一定對波音747 撞樓爆炸那場戲印象深刻。

極致的畫面質感,會讓你覺得「這一切太真實了」。而這場戲也讓諾蘭的拍攝手法引起討論,因為這架被炸得很慘的飛機…就是真的。

▲ 截取自《天能》預告片

實際上,諾蘭本來打算用微縮模型加上佈景來拍攝這場戲,然後再輔以視覺特效。但這樣做似乎不夠「諾蘭」,他很想讓這部影片多一些戲劇性。

正巧在美國加州的維克托維爾考察拍攝地時,劇組發現了一大批舊飛機。經過精打細算後,發現「買一架實際大小的真飛機來拍攝,要比做模型來拍或使用CG 特效來得有效率」。

在BBC 的訪談中,諾蘭也一臉開心地承認自己「衝動消費」了。不過為了「勤儉持家」,還是把飛機引擎卸下來轉手賣掉了,以此節省了不少成本。「畢竟飛機引擎還是很貴的」。

▲ 諾蘭在接受BBC 的訪談

即便「精打細算」,拍攝《天能》這部電影,諾蘭還是花掉了2.05 億美元。成本之高僅次於《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2.5 億美元。

非實拍,不諾蘭

但諾蘭其實有不少類似「買了飛機再炸毀」的作為…對於資深影迷來說,說不定已經司空見慣了。

在他導演的上一部電影《敦克爾克大行動》中,所有的飛行戲份都是實拍。電影中出現的MK1 戰鬥機是找一位富豪借的,兩架價值1000 萬美元。飛機墜海的畫面、燃燒的畫面,都是真實的。

▲《敦克爾克大行動》中燃燒的戰鬥機

在戰鬥機墜海後,為了展現傑克·洛登(在片中飾演柯林斯)是如何盡全力逃出機艙的過程,諾蘭把價值50 多萬美元的IMAX 攝影機綁在戰鬥機上。但飛機墜毀的速度太快,導致攝影機的防護措施失效,整個攝影機都泡在了水裡。

幸好機器中的膠片被即時搶救了出來,裡面珍貴的影像才因此救了回來,否則諾蘭還要再承擔這部分膠片和重新拍攝的成本。

▲ 諾蘭:還是要努力保持微笑

在表現海戰場景時,諾蘭決定採用真的海軍驅逐艦,而非用電腦動畫(CGI)來打造。

為了節省成本,「鬼才」的他把用硬紙板裁剪出的士兵和軍用車輛。放置在鏡頭的遠背景中,來營造出大批軍隊的效果。即便耍了點「小聰明」,在拍攝時,現場也一度出現了62 隻船。

▲ 截取自《敦克爾克大行動》預告片

為了重現33 萬三千名盟軍撤退時的大場面,諾蘭在喊來了1500 名臨時演員,調用了一輛吊車和一架噴火式戰鬥機,才拍出自己滿意的畫面。

▲截取自《敦克爾克大行動》預告片

在拍攝《星際效應》的過程中,為了展現「地球上最不適合種玉米的地方都已經種起了玉米」這一劇情設定,諾蘭花了半年時間,在加拿大的艾伯塔,種了3000 畝玉米。

而加拿大的艾伯塔的氣候十分多變,冬季最低氣溫能達到零下50 度,夏季還經常有冰雹天氣。諾蘭需要特別注意氣象條件,才能種出長勢良好的玉米。

不過「諾神」的稱號可不是白來的,在他和團隊的精心培育下,3000 畝玉米地長勢喜人,於是就有了《星際效應》中,一眼看不到邊的玉米地。

▲截取自《星際效應》預告片

而被拍電影耽誤的農民諾蘭,還靠著賣玉米掙了一筆,不可不謂之「商業鬼才」。

▲諾蘭曾興奮地回憶玉米地的收成。

電影中出現的幾艘飛船,諾蘭也沒選擇用電腦特效處理,而是用了幾乎一比一的模型拍攝。每艘飛船重達萬磅,拆卸後由貨機運往拍攝地,再重新組裝。聽起來就很麻煩,但諾蘭不嫌折騰,反而享受其中。

如果你看過《全面啟動》,那麼你一定對這個震撼鏡頭有印象:李奧納多飾演的Dom Cobb 被推入浴缸從而引發的第一次夢境穿越。Cobb 在上一層世界對水的感受被傳遞到下層的夢境裡,產生了超現實的效果:整個日本宮殿被滔滔大水淹沒。

▲截取自《全面啟動》預告片

而這並非電腦特效合成。諾蘭讓特效組搭建了龐大的日本宮殿,並在宮殿內佈置了26 個大型水箱,約19 噸的水噴湧而出,就有了「水漫金山」的畫面。

再比如電影中第五層夢境的雪崩場面,諾蘭也跑到了加拿大實拍。在一場雪山追逐戲中,儘管演員湯姆哈迪不會滑雪,但諾蘭還是把他「綁」到了雪地摩托車上,讓他高速開下山。

▲湯姆的內心可能:氣、抖、冷

如果你看過夠多諾蘭的作品,你會發現在他的電影裡,十有八九有建築物爆炸的大場面,而這些場景他基本上都選擇實拍。

比如《蝙蝠俠:黑暗騎士》中,小丑把醫院炸毀的場景,被炸掉的醫院就是真實的。(有一種說法是諾蘭花了500 萬美元買來的廢舊大樓)。

而諾蘭曾說過,如果他不拍電影的話,最理想的職業就是建築師。有網友調侃諾蘭可能在想「得不到的,我就要把它炸掉」。

關於諾蘭對實景拍攝的執著,相關案例不勝枚舉。如果讓諾蘭拍《權力遊戲》,說不定他都能找三條龍來。

除了痴迷實拍,諾蘭近年來也非常喜歡用65 毫米的IMAX 膠片機拍攝電影。(放映時用70 毫米膠片)即便數字攝影機已經如此成熟,但諾蘭依舊追求膠片無敵的質感。

不過代價嘛,就是「燒錢」。在《天能》中,諾蘭的劇組用了大概48 萬米的IMAX 膠片完成了絕大部分場景拍攝,平均每拍三分鐘就要用掉一盤輪胎大小的膠卷。

▲ IMAX 膠卷圖片來自:Kevin McCarthy

如果按照70 毫米IMAX 膠片的拷貝成本,每秒1.7 米的畫面,單純一個5 分鐘鏡頭的拷貝成本,諾蘭就要花費大約台幣 62500 元。

諾蘭所做的這些「瘋狂」的舉動,換來了逼真的質感與極致的觀影體驗,這也是諾蘭閃亮的標籤之一。當然,這些傳奇般的幕後故事,也為其影片賦予了最生動的宣傳賣點,諾蘭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

棚拍?還是實拍?

像諾蘭式的「騷操作」,我們每每聽到都覺得很有趣,或是覺得導演很用心。然而實拍一定比棚拍好嗎?棚拍就像徵著粗製濫造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卡梅隆在拍攝《阿凡達》時,絕大多數場景都是在棚內完成拍攝。但這並不影響影片的精緻感和震撼程度,前提是投入足夠多的後製預算。

▲《阿凡達》電影截圖

而在綠幕前,也更能證明演員的演技,以及導演後期的編排、想像能力。此外,棚內拍攝的時間、條件都可控,拍攝更有效率。

從這個角度看,實景拍攝的缺點就比較明顯了,畢竟大自然不可控,很多景色都只能隨緣。

比如當年侯孝賢在武當山拍《刺客聶隱娘》時,為了一個鏡頭,他可以等上幾天,只為了拍一朵天邊的雲彩。整個拍攝用舒淇的話來概括,就是「等風,等雲,等鳥飛去」。

▲《刺客聶隱娘》電影截圖

而這可不是導演一個人在等,整個劇組包括演員、工作人員、價格高昂的設備都在等,這些都會讓電影的成本上升。

在大多數導演看來,實景拍攝還是棚拍,既是效果問題,也是生意問題。

大量近景的話借助實體道具拍攝從成本和效果來說必然都是值得的,但如果要表現遠景繁雜的大場面,CG 特效來得更有效率,也更省錢。

不過對於電影藝術家們來說,實景拍攝和棚內拍攝,並非完全是錢決定的。

貓眼電影曾算過一筆賬,諾蘭在拍攝《敦克爾克大行動》時,動用了6000 多位臨演。按照2015 年的價格標準,在好萊塢演員工會的群眾演員價格是20 美元/小時。按照每人每天8 小時工作時長來算,就是96 萬美元還不含便當。

▲截取自《敦克爾克大行動》預告片

這個場景,如果用特效來完成,可能會經濟一些。不過對於諾蘭來說,綠幕可能太無趣了。

▲ 圖片來自:@光影莫里斯

對於《007》系列電影來說,之所以能成為影壇經典,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實景拍攝帶來的戲劇張力與相關標籤。

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實景拍攝也是一種「工匠精神」的展現。畢竟不是哪位導演都能像侯孝賢一樣,為了一個完美的鏡頭,能等上好幾天。

在浮躁的影視圈中,這些粗製濫造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污名化了「棚拍」,也把「實景拍攝」襯托得更為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