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Pods Max 正式推出,美國當地要等到12 月 15 日才會正式出貨,台灣甚至要年後才會開放訂購。而 Apple 的新產品推出之際,即便未正式上市,都會有網友提供正反的看法,今天就針對幾個不同的面相給大家一點方向。
AirPods Max 售價 NT 18,490 合理嗎 ?
AirPods Max 在台灣售價 NT 18,490 元,在這裡不討論匯率換算後與美國定價差多少,但一個耳機賣到可以買一台 iPad 的價格這樣合理嗎?其實市面上售價超過這個價格且擁有主動式降噪式功能的耳機不在少數,包含 B&O、Bose、B&W、鐵三角或 Sony 都有推出高價款的耳機。
AirPods Max 在功能上或許不算太差
大致看了幾款價格相仿的耳罩式耳機,並簡單針對大家較熟悉的部分比較了一下:
AirPods Max |
B&W PX7 |
|
主動式降噪 |
有 |
有 |
感應科技(取下停止音樂) |
有 |
有 |
麥克風數量 |
九個 |
六個 |
藍芽技術 |
5.0 |
5.0 |
使用時間 |
20小時 |
30小時 |
通透模式 |
有 |
有 |
音源傳輸編碼 |
AAC |
aptX |
價格 |
18,490 |
13,700 |
從上面的圖表可以看到,以規格來說 AirPods Max 與 B&W PX7 並沒有相差太多,
B&W PX7 在技術規格上的表現算是許多玩家可以接受的,同樣的規格下,價格卻比 AirPods Max 便宜了台幣 4,000 多塊,更不用說幾乎是半價的 SONY WH-1000XM4,主動式降噪模式、感應科技,以及類似通透模式的聊天模式也都有,對於 AirPods Max 而言可謂是強大的競爭對手。
AirPods Max 整合蘋果生態技術
若是比到更細節的功能,就要看每個人的使用習慣,畢竟 Apple 產品的優勢就是整合自家的其他設備,包含了音訊共享、裝置間自動切換、空間音訊等功能,都是蘋果生態裡面獨有的特色,而且蘋果在 AirPods Max 上安裝了總共九個麥克風,有八個是用來進行主動式降噪的,PX7 的六個麥克風中只有四個用於主動式降噪,所以在這方面的表現應該 AirPods Max 會略佔上風,而且根據 AirPods Pro 使用一個麥克風進行主動式降噪已經不錯的狀況下,八個麥克風搭配全罩式耳罩應該是可以帶來更令人專注地聆聽體驗。
AirPods Max 音質失真度低於 1% ?
AirPods Max 的音訊主要是依靠藍芽傳輸,但這也是多數專業玩家最介意的部分,就是音源編碼後傳輸的失真度,因為蘋果無法使用 aptX 編碼只能利用自家晶片的 AAC 傳輸協定,而 AAC 在音質編碼及傳輸的失真度都略遜於 aptX,儘管蘋果宣稱失真度低於 1 %,或許真的是利用了其他的技術彌補這一塊的不足,但因為影響音質的原因非常多,音源編碼只是其中一項,所以除非是當場試聽,否則光以字面上來看這部分可能很難說服專業級的玩家。
AirPods Max 無法摺疊收納
頭戴式耳機通常較一般耳機的外型來的大許多,很多廠商會將「可折疊」這項特色加入耳機中,方便使用者在使用完畢時收納進包包,而 AirPods Max 的耳罩部分雖然可以旋轉,但主要是用來貼合臉部用的,並無法將耳機折疊起來做有效的收納,唯一的收納方式是將耳罩水平旋轉 90 度並收進聰穎耳機套內,但這樣的收納並沒有讓體積變得比較小。
但並不表示其他高階耳機就有收納功能,像上述的 B&W PX7 也沒有摺疊收納的設計,它與 AirPods Max 一樣只能旋轉後收起來,不過 Sony WH-1000XM4 收納設計就不錯,收納完後體積小了很多。
AirPods Max 無法自訂EQ等化器
蘋果在介紹 AirPods Max 時寫到「AirPods Max 使用適應性等化功能,藉由測量使用者收到的聲音訊號,根據耳罩軟墊的密合度即時調整低頻與中頻」,表示 AirPods Max 可能沒有提供使用者自己調整 EQ 的功能,若真是這樣的話,對於專業級玩家而言可能也會是卻步的原因之一,除非自動調整 EQ 的功能在上市後可以得到更多玩家的肯定,否則他們可能還是想要自己調整 EQ。但是對於懶得動手的用戶而言,這項功能是再好不過了。
網友與科技網站似乎不太看好
多數的網友們都還是認為價格與性能不成正比,畢竟有其他 CP 質更高的選擇,而且功能上而言可能無法滿足專業的玩家,價格上而言無法吸引消費性用戶,定位變得有點尷尬。
而英國的科技網站 MacWorld 甚至在還沒有拿到實際產品測試的情況下就直接在文章標題用上了「ridiculously」( 離譜、荒謬、可笑的意思 ) 這個評語,雖然一方面仍然對該產品的音質有所肯定,但是對於價格上還是給了嚴格的評語。
總結來說,AirPods Max 畢竟是不到一天前發佈的產品,沒有人真的實際使用過,或許蘋果在音質上真的有辦法做到彌補物理特性的不足、或許在材質上真的舒服到願意讓消費性用戶購買,又或許利用蘋果生態整合有辦法吸引到更多的使用者,這些真的都很難說,就像是當初 AirPods 剛推出時,多數的反應也都是覺得台幣 5,000 多塊的耳機實在太貴了,可如今走在街上,不少人的耳朵都帶了一支。
以上的幾個比較面向可以讓各位做一些參考,評估一下自己在意的點是什麼,更能夠瞭解這款產品在自己心中的定位。
延伸閱讀》
蘋果推出 AirPods Max 耳罩式耳機,五種顏色售價 NT$18,490 起
AirPods Pro 開箱評測:蘋果第一款降噪耳機音質心得、評價如何?
超高忠誠度!僅 12% 沒用 iPhone、過半已有 AirP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