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愛范兒授權轉載
Vision Pro 的新手福利期,隨著退貨傳言的發酵,逐漸接近尾聲。
彭博社採訪了十幾位在過去幾週退貨 Vision Pro 的用戶,以下幾個普遍的使用問題,讓他們做出了退貨的決定:
– 設備太重,長時間佩戴會不舒服。
– 目前缺乏應用程式和影片內容,並不能證明其價格合理。
– Mac 搭配 Vision Pro 工作,並沒有比 Mac 外接顯示器更有效率,而且還不能長時間使用。
– 這些工作功能並不比單純使用 Mac 上的普通外接顯示器來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
– 顯示器的眩光太多,視野太窄,還會導致眼睛疲勞和視力問題。
– 使用設備時幾乎與外界隔絕,少了很多分享的過程,且 Vision Pro 裡的有趣內容也無法分享給他人。
與高價不成正比的體驗,讓 Vision Pro 在正式發售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裡,反轉了許多人的看法。
祖克柏也在 Instagram 給出了自己的結論:
在使用了(Vision Pro)之後,我不僅認為 Quest 更有價值,而且認為它是一個更好的產品週期。
它們有不同的優勢,但總的來說,Quest 更適合人們使用混合現實來做的絕大多數事情。
和 iPhone 與 iPad 一樣,Vision Pro 是蘋果又一個劃時代產品;有些不同的是,它誕生在訊息爆炸的當下,所有的優缺點都會因為網際網路被無限放大。
當我們興沖沖的從 Vision Pro 初體驗中走出來,重新冷靜地審視這個可以說是里程碑、可以說是炮灰的「雪地護目鏡」,才發現它最大的意義,是打造好了空間計算的「樣品」。
出色出彩,但有條件
前段時間我們也邀請了幾位部落客來參與眾測,大家確實在這台鋪墊了 8 年之久的頭顯上,感受到了不同於以往的驚艷功能。
回到蘋果官網,一一對照早就展示出來的若干功能,不難發現初代 Vision Pro 的達成率相當高,蘋果通過互動、影像、聲音這三個主要的因素,真的把空間計算帶到了我們的眼前,並且在與同賽道競品比較時,也能輕易看出明顯的優勢。
被反覆誇讚的「清晰度」值得再次拿出來說道,Vision Pro 在應用場景中分為「直通」和「沈浸」兩種模式,前者通過鏡頭再現環境,後者用螢幕創造虛擬。
蘋果在遍布 2K LCD 的頭顯市場裡,用這兩塊近 4K micro-OLED 顯示螢幕,把直通和沈浸的真實感表現了出來。
特別是在光線充足時使用直通模式,在設備裡看見靜態的物和動態的手,幾乎不會察覺出這是「再現」出來的場景,因為 12ms 的超低延遲讓這一切變得無感。
▲ 主流頭顯設備延遲數據. 圖片來自:OptoFidelity
沒有任何感覺,就是對 Vision Pro 最大的誇獎。
空間操作很酷,但並不是唯一的選擇,在與 Mac 串聯後,實體的觸控板、鍵盤和鼠標依然滑順好用。
習慣了手勢操作和眼球追蹤後,這些動作彷彿成為了一種身體的本能反應,回過頭來才發現「自然互動」的本意正是如此:用最自然的方式,和設備互動。
地產公司總會在接待中心、樣品屋裡面,把各種房型裝扮的富麗堂皇,哪怕要售賣的房子還沒蓋好,它們總能用樣品屋來告訴看房的朋友「你家可以長這樣」。
目前的 Vision Pro,有異曲同工之處:它可以成為蘋果在影片當中展示的那樣,但目前還未能百分百完成 WWDC 2023 上的構想。
簡言之,Vision Pro 的驚艷,是有條件的:
– 逼真的直通還原需要充足的光線
– 眼球追蹤不定時地出錯,有時需要刻意斜視才能選到指定目標
– 雖然把手放在舒服的位置依然能觸發操作,但只有抬起雙手時,才能盡可能保證每一個動作都被識別
無法實現的長時間佩戴
作為樣品屋的 Vision Pro ,打造了一個乍看很厲害的空間計算平台,但還無法走進日常。
長時間佩戴,是 Vision Pro 走向市場的第二大障礙(第一永遠是價格)。
這段時間無論是我們自己的實測感受,還是網上的使用反饋,幾乎都在「無法把 Vision Pro 一直戴在頭上」這一點保持了高度一致。
你想多戴一會兒,但身體卻不允許。
首先是重量,由於 Vision Pro 的配重問題,導致重心靠前,上頭後總感覺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把你的頭往下拉。拿在手上時所有扎實的質感和用料,都在戴上時全部傳遞給了自己的蘋果肌。
我們在幾小時的城市路測中,深切感受到了 Vision Pro 對臉部肌肉的惡意,也非常能理解許多部落客、YouTuber 經過幾十個小時的佩戴後,會在取下設備時看起來老了十歲。
另一個麻煩,螢幕與眼睛的距離,一句話:太近了。
這是一個的相當於在離眼睛一掌寬的地方橫向放置一部手機,然後長時間觀看的狀況。
螢幕過近導致眼部疲勞和用眼過度是所有 VR 設備的通病,也是 Vision Pro 目前無法邁過的形態鴻溝,即使它能用出眾的顯示和互動盡量弱化使用者對疲勞的感知,但無法改變的事實是:真的不適合長時間使用。
提升觀感的零件,也是阻礙
過年期間關於 Vision Pro 最熱門的新聞,一是腦洞大開的使用創意秀,二是有首批使用者反應 Vision Pro 導致了他的眼球血管破裂。
國外科技媒體 The Verge 的產品經理 Parker Ortolani 就是「受害者」之一,儘管類似的情況並沒有成為普遍現象,但長時間使用造成的頭疼和眩暈,還是出現在了我們辦公室的小夥伴身上,特別是近視眼,會更容易出現類似的狀況。
隱形眼鏡在國外科技媒體的首測中,被稱為 Vision Pro 蔡司定制鏡片的替代品,我們體驗過後,從觀感上看的確是這樣,但還要補充後半句話:同時眼睛也會承受以往兩倍的負擔。
隱形眼鏡+螢幕過近帶給眼睛的雙重壓力,是整個實測中感受最差的地方,也是引起頭疼甚至是眼球出血的罪魁禍首。
為了更好的沈浸式顯示效果,Vision Pro 的遮光零件做得十分出色,只要把位置擺對,就幾乎不會有環境光滲到當中影響觀感,當然同時擋住的還有風—— Vision Pro 在長時間佩戴後,會明顯感覺到悶熱,雖說內置散熱風扇和織物材料能緩解不透氣的問題,但在我們臉上這台的散熱效果,微乎其微。
也正是因為這套遮光件,Vision Pro 的視野被強制縮小,蘋果並沒有給出具體的數字,但觀感上一定比 Quest 3 的 110° 略小,我們在使用時能很明顯地看到螢幕周圍的黑邊,就像是在望遠鏡裡看世界。
▲ Quest 3 vs Vision Pro. 圖片來自:uploadvr.com
如果單獨把遮光罩取下來,Vision Pro 的視野會隨之變大,但缺少了支撐部件的設備會把所有重量壓在鼻梁上,而且設備也會變得鬆垮垮的,此外,過多的環境光介入更會讓顯示效果大打折扣,撿芝麻丟西瓜的買賣,不太建議。
綜合來講,使用 Vision Pro 是一個矛盾的過程,一方面被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顯示效果所震撼吸引,另一方面,又由於上述的種種,只能在意猶未盡的時候取下頭顯,讓身體恢復元氣。
visionOS,還需要點時間
Vision Pro 發售前,各大媒體都在為蘋果頭顯的 App 生態發愁,甚至認為這是比高昂售價更為嚴峻的問題。
果不其然,專為 visionOS 定製的 App 和獨有功能,只有十幾個,剩下的幾乎都是從 iPadOS 直接照搬過來。
網上對「Vision Pro 缺乏 killer App」的聲討不斷,但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單獨挑出 visionOS 的某個應用或某個功能,都有非常亮眼的表現:
- Vision Pro 的觀影效果非常好,配合著空間音訊,以及環境底噪,可以說和電影院的效果並無差別,甚至獨自觀影的體驗會更有優勢。
- Vision Pro 的水果忍者很有意思,把遊戲直接融入了空間,又以更逼真的玩法走進了新時代的產品。
但如果將這些優秀的部分拼在一起,以目前的數量和規模,還湊不成一個 OS 的能量。因此 Vision Pro 真正缺失的,是與這個價格區間對應的「殺手應用群」,在每一個你能想到的場景它都能出現並發揮作用。
蘋果不能指望大部分用戶花 10 倍的價格買一個掛在臉上的 iPad,市場也不會單獨為了觀影或手勢操作這一個功能買單。
這是一個很酷的產品,但當我們不用兩個小時就能體驗完所有應用與功能,並且當售價來到 3500 美元時,所有一切的衝動和上頭,都會立馬擱置在一旁。
visionOS 不僅是 Vision Pro 和用戶接觸的橋梁,更有一個使命:通過獨一無二的軟體生態和體驗,來證明 Vision Pro 高價的合理性。
只是當下,蘋果和 visionOS 都無法做到這點。
延伸閱讀》
- 開賣後 14 天,不少人開始退掉 Vision Pro 了
- 體驗 Vision Pro 兩週,我們發現了空間計算的殺手級應用
- 彭博社:Apple Vision Pro 至少等到第 4 代才值得入手
- Vision Pro 開箱與 24 小時配戴體驗:外媒第一手真實評測
如果想知道更多關於 Apple 的消息、教學、小技巧或是科技新知,一定要點擊以下任一 LOGO,追蹤我們的 Facebook 粉絲團、加入官方 Line 帳號、訂閱 IG、YouTube 以及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