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會考慮買 iPad 來追劇、玩遊戲,畢竟大螢幕就是比 iPhone 的小螢幕看起來還要爽,但是到底要買 11 吋的 iPad 比較好還是 13 吋的呢?要買到最新的 M4 iPad Pro 嗎?還是 M2 iPad Air 就可以了?甚至找看看有沒有狀況比較好的二手 M1 iPad 是不是 CP 值更高?
今天帶大家來聊聊如果是玩遊戲、追劇的話,適合買哪一台 iPad。
釐清你要玩的遊戲是哪些?
選擇 iPad 前,再檢視一次自己玩的遊戲都是哪些。
硬體是否足以負擔
主要是玩一些小遊戲、麻將類遊戲、益智類遊戲….等這種對硬體負擔比較不重的遊戲呢?或是像惡靈古堡、刺客教條這類的 3A 級遊戲大作?
如果是對硬體負擔比較不重的遊戲,無論是目前市面上哪一台 iPad 都可以完全勝任沒有問題;但如果是 3A 級別的大作,就會建議儘量選最新的 iPad Pro 或是 iPad Air 來用。畢竟你如果持續玩這些遊戲,這些遊戲對於硬體的要求只會越來越高,選目前最新的 M4 iPad Pro 或是 M2 iPad Air 才可以確保幾年之後還是跑得動你到時候要玩的這些 3A 大作遊戲。
是否適合手持或平放遊玩
此外,用 iPad 玩遊戲的話還要考慮到需不需要一直手持的問題,無論是 11 吋還是 13 吋的 iPad Pro 或 iPad Air,用手持一段時間後都會痠,這個絕對會影響到你玩遊戲的體驗;如果是平放在桌面上的話,也會有長時間低頭脖子不舒服的問題。
我個人覺得如果以手持來說的話,最好的尺寸大小是 iPad mini,當然相對的螢幕較小也是要付出的代價;但如果你有 iPad 立架然後可以外接手把的話,尺寸大小就不是問題,基本上就比較不用擔心手痠脖子酸這件事。
看劇的時間長嗎?
看劇的話當然不用考慮硬體的部分,基本上每一台 iPad 都可以勝任,但最新的 M4 iPad Pro 有 OLED 螢幕,是不是選這個比較好呢?
我自己反而不這麼認為,OLED 螢幕雖然很漂亮,亮度也很夠沒錯,但如果是長時間看下來,其實 OLED 螢幕的高對比、高亮度反而讓我覺得眼睛有點負擔,這也不是說那就把亮度調低一點就可以解決的。
▼ 左邊 M4 iPad Pro 色彩表現較好,但部分的人看久了會覺得眼睛酸
在這樣的考量下,我反而會覺得 M2 iPad Air 或是 M1 iPad Pro 的 CP 值或許更高一些,而且現在 M2 iPad Air 也有 13 吋的版本,如果你幾乎都是在家追劇沒有太多外出攜帶的需求,那我覺得想追求大螢幕的人或許也是可以考慮 M2 iPad Air 13 吋的版本。
▼ 2024 年 iPad Air 首度加入 13 吋螢幕大小
還有其他需要考慮的部分嗎?
其實如果要把更多因素或要求加進來的話,整個決策的過程就會變得更複雜。
例如從上面的分析看起來,M2 iPad Air 似乎是個比較可以平衡各種需求的選項,晶片不會太老、有大小螢幕版本可以選、要追劇對眼睛負擔也比較小,但是 iPad Air 沒有 120Hz 自適應更新率螢幕,眼睛比較尖銳的人就會在左右滑動切換頁面時感覺有殘影不那麼順暢。
如果螢幕的順暢度對你來說很重要的話,那就變成只有 iPad Pro 可以考慮了,這時你再去考慮看看是要買 OLED 的 M4 iPad Pro 還是 LCD 的 M1/M2 iPad Pro(或是 12.9 吋的 mini-LED iPad Pro)。
當然或許還有很多要考慮的地方,如果你不知道怎麼選,可以參考下面延伸閱讀的文章,看看每一款 iPad 的資訊,或者是到我們都是蘋果人社團問問網友們的看法或是經驗。
總結
回到我們最原本探討的,如果是追劇 + 玩遊戲(非 3A 大作級別遊戲)的話該怎麼選擇 iPad 呢?就我個人的選擇來說,我應該會選 11 吋的 iPad Air 或是 M1/M2 iPad Pro。
主要是考量到我不會接手把,所以沒辦法一直拿著 13 吋的大平板來玩遊戲,所以 11 吋的大小比較適合我同時要追劇的需求,而 OLED 螢幕我自己還沒有到很習慣,看久了還是會覺得有點疲累,所以暫時還是先選非 OLED 的產品為主。
延伸閱讀》
2024 年買 iPad 如何選擇?從規格、用途與適合族群幫你比較
M4 iPad Pro 使用心得分享:它是一塊出色的 iPad,但並非一台好用的電腦
M2 iPad Pro 開箱評測:晶片是最主要的升級,卻也是最無感的升級
iPad Air 6、M2 iPad Pro 怎麼選?舊款旗艦划算嗎?差異比較、選購建議分享
M2 iPad Pro、M1 iPad Pro 怎麼選?晶片性能比較與購買建議分享
寫給還在猶豫 iPad Pro 或 iPad Air 怎麼買的選購建議、優缺點分析
如果想知道更多關於 Apple 的消息、教學、小技巧或是科技新知,一定要點擊以下任一 LOGO,追蹤我們的 Facebook 粉絲團、訂閱 IG、YouTube 以及 Telegram。